近日,新疆阿勒泰地区福海县解特阿热勒镇综治和网格化服务中心人民调解员巧用“讲法、说理、共情”的调解方式,成功促使工伤赔偿纠纷的双方当事人达成一致意见,实现了案结事了人和。
解特阿热勒镇林业村流动人口王某给康某打工,在其修理井水泵时不慎发生意外,导致小拇指末端指节被切掉。康某立即带王某前往福海县人民医院治疗,随后又转至北屯医院接指治疗。治疗期间的医疗费、生活费均由康某支付承担。王某出院后需要休养一段时间,双方因赔偿金额问题产生争议,多次协商无果,向解特阿热勒镇人民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
收到调解申请后,调解员认真登记受理,耐心倾听双方当事人陈述事情经过和诉求,准确找出双方当事人之间的冲突点:双方就赔偿金额意见分歧大,僵持不下。调解员并未放弃,采用“情理法”相结合的方式,多次与双方通过电话沟通、面谈交流,引导双方换位思考,逐步缩小分歧。经过调解员一周的不懈努力,双方最终达成一致意见:康某一次性支付王某误工费、营养费等各项费用共计29000元,王某表示同意,双方当场签订《人民调解协议书》,事情得到圆满解决。
这起纠纷的高效化解,正是解特阿热勒镇践行“乌伦古经验”的生动实践。以“多元共治、源头化解”为核心,构建起分层化解体系:镇里实行“常驻+轮驻+随驻”模式,司法、综治、信访等部门工作人员常驻接访,农业发展服务中心、妇联等部门轮值参与,配备1名品牌律师和3名专业调解员随时响应;村级依托党群服务中心建立“党组织—调委会—网格”三级架构,16个行政村每村配备3名调解员和1名法律顾问,形成“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治理闭环。通过“情理法”融合发力,基层治理既有法律力度,又含民生温度,持续筑牢社会和谐根基。(陈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