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治实践
2025 07/29 14:55:56

"智桥"破难 "法盾"守安,四川平武法院书写基层治理“大文章”

字体:

在四川绵阳市平武县人民法院龙安法庭,一组数据格外亮眼:40余起案件高效审结,涉案金额达180万元,平均审理周期仅8天。这组数据的背后,是龙安法庭将智慧司法与“枫桥经验”深度融合的基层治理实践。透过四个典型案例,我们得以窥见这个“小法庭”如何以创新举措破解民生难题,书写新时代基层司法的担当。

科技赋能:“互联网+”破解“寻人难”困局

被告余某某因网络贷款纠纷被诉至法院,案件受理后,办案团队多次拨打其电话均为空号,微信、短信联系亦石沉大海。实地调查发现,余某某一家早已搬离村社,“户在人未在”的状况让案件陷入“送达难”困境——按传统流程,只能启动30天的公告送达。

转机出现在村社提供的线索中:余某某曾在县城从事外卖配送工作。办案团队迅速转变思路,创新运用“互联网+送达”模式,依托外卖平台大数据,通过联动美团骑手社交网络精准联系到失联当事人余某某。原本需30天的公告流程,最终实现“即时调解”,用数字技术打破了传统司法送达中的“人海寻人”壁垒,尽显基层司法的智慧与效率。

司法预警:筑牢群众防诈“安全网”

原告魏某某因装饰装修合同纠纷起诉被告秦某某时,其提交的起诉状内容混乱、要素不全。经指导修改后重新提交的材料中,办案团队又发现关键问题:魏某某未提交任何证据,却坚称“律师说只需起诉就能拿钱”,且无法提供任何律师委托手续。

多次询问后,真相浮出水面:魏某某在抖音上认识一名自称“律师”的人,支付8000元律师费,超过起诉金额一半,未收到任何委托文书。承办法官随即联系对方所称的律师事务所,核实发现该所并无此人。意识到被骗的魏某某焦急万分,办案团队通过其提供的微信联系对方,严正要求退还费用,对方承诺7个工作日内退款,成功替魏某某挽回损失。

法庭的敏锐介入,不仅避免了当事人陷入更深的纠纷,更以实际行动为群众筑起一道防范诈骗的司法防线。

快立快处:为旅游经济“护航提速”

龙安法庭管辖的平武县白马藏族乡,是当地农家乐、民宿聚集的旅游核心区。辖区内一格姓老板因民宿装修纠纷起诉后,法庭启动“快立、快分、快调”机制,立案当日即完成分案排期,第一时间组织双方调解,最终促成装修公司限期完工,格木老板的民宿得以如期营业。

这场纠纷的快速化解,不仅为当事人节省了时间成本,更保障了旅游旺季的经营秩序,彰显了司法服务对地方经济发展的“护航”作用——以高效解纷让市场主体轻装上阵,为特色产业发展注入司法动能。

作为基层司法的“前沿哨所”,龙安法庭始终将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构建起“法院—法庭—派出所—政府—村社—法官工作站”联动机制,以“一站式快处中心”“多元解纷平台”为载体,无论是街道社区的邻里纠纷,还是乡镇村社的民生矛盾,只要群众有需求,法庭便主动介入,通过“提前了解情况、现场释法析理”,将大量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用多渠道收集需求、零距离解决纠纷、全方位完善共治的闭环机制,为群众提供分层、多轨、高效、低成本的纠纷解决方案。(王斯瑶 余朝舞

【责任编辑 -邓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