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解一个矛盾,监狱民警需要走多少步?
是几十次跨部门商请的坚持、是百余通电话沟通的执着、是数千公里云端调解的穿梭,更是无数个昼夜的初心坚守……
张某因犯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十五年。初到贵州安顺监狱服刑时,张某犹如“火药桶”,与其他罪犯间一言不合就想动手,面对民警的教育也不以为意,改造上能糊弄就糊弄,糊弄不过去干脆直接“躺平”。
起初,民警认为这只是年轻气盛的张某还未完全适应改造生活,试图在其与家人的联系中发掘线索,挖掘突破口。可一段时间后,民警却发现张某根本不与家人联系……
传统文化 助力解开心结
“张某,准备一下,家里人来会见。”
“肯定又是她,不去。”
接连十一个月,张某都放弃了拨打其母亲的亲情电话,更拒绝其母亲的会见。民警通过反复剖析张某家人的来信,发现其消极改造的根源——张某认为事到如今,都是因为母亲对自己的“严苛”教育,“迷信棍棒底下出孝子”的母亲纵容家庭教师对自己的打骂,导致自己“暴戾横生”,同样只会以暴力手段解决问题,最终步入违法犯罪的深渊。
掌握情况后,民警立刻启动家访。
在家访中民警得知,张某母亲正潜心研学传统文化。
“也许是我的教育出了问题。所以从道德经到弟子规,再到孝经,我全都看了。我在想,只有把自己的‘根’掰正过来,我的‘苗’才能正……”
也许可以利用传统文化使母子产生情感共鸣?带着思考,监区以文化为钥匙,有意识地带领张某参加阳明心学、儒家文化兴趣班的学习,并在日常教育中融入传统文化,默默为张某和其母亲搭起互相理解的桥梁,使得母子二人在思想上同频共振。随着学习的深入,张某逐步转变认知,对母亲的态度从抵触转为理解。监狱民警趁热打铁,再次家访开展亲情帮教,成功化解母子心结,让断裂的亲情纽带重新链接。
自此,张某的改造走上正轨,一个社会“不稳定分子”在传统文化的浸润下,慢慢平和下来……
五级联动 直击矛盾根源
化解一个矛盾,就像解一道数学题,每一道题都有其独特性。
罪犯余某与王某系表兄弟,因父辈不和导致产生嫌隙,改造中经常言语“互怼”,监区、分监区多次调解无果,眼看矛盾即将升级。经研判,这一矛盾最终按照“五级联动机制”提级至监狱矛盾纠纷调解中心,由经验丰富的“吴位武矛盾化解个人工作室”负责人进行跟进调解。
工作室里,面对“剪不断、理还乱”的父辈关系,民警吴位武循循善诱,分解矛盾,逐一化解。最终,经民警多次调解,余某和王某握手言和,两人脸上露出久违的笑容。
面对狱内矛盾,贵州省安顺监狱构建起“监狱罪犯矛盾化解中心(罪犯矛盾化解个人工作室)—监区矛盾调解工作组—分监区矛盾化解小组—直管民警网格管理区—罪犯矛盾化解互助员”五级联动机制,形成纵向贯通、横向协同的矛盾调处网络。矛盾发生时,各层级迅速响应,让矛盾化解在萌芽、消弭于日常。
日常工作 锁定潜在风险
除了机制建设,日常工作中的风险预判和矛盾摸排也尤为关键。为全力排查罪犯矛盾,安顺监狱构建起立体化矛盾纠纷排查体系,通过动态监测、精准筛查、重点研判,实现矛盾隐患早发现、早介入。
“4月,累计排查罪犯矛盾纠纷26起,化解率已达95%。”
在罪犯矛盾排查化解分析会上,业务科室汇报罪犯矛盾排查化解处理情况;走进监区,民警记录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罪犯改造细节;与家属沟通中,畅通“线上+线下”渠道,搭建罪犯与亲属的“连心桥”,既为矛盾化解提供线索,也为改造注入情感动力。
自推行“枫桥经验”以来,安顺监狱累计调解罪犯矛盾纠纷200余起,修复罪犯亲情关系10余例,显著提升改造质效,有力维护了监管安全稳定。
安顺监狱深植矛盾化解沃土,持续深化“枫桥经验”实践创新,在矛盾化解中彰显法治力量,在亲情修复中传递司法温度,铺就罪犯新生坦途,为平安监狱建设增添新“枫”景,为降低重新犯罪率、服务社会大局稳定贡献着“监狱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