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官,我想告欠我钱不还的那个人,可这起诉状咋写啊?我眼睛花,也不懂这些……”7月的一个上午,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带着家人来到贵州省贵阳市乌当区人民法院诉讼服务大厅,欲申请诉讼立案,却因为没有起诉状在立案大厅的窗口前犯了难。负责接待的立案窗口工作人员抬头时,正好看到老人无措的表情,工作人员立即安抚老人和其家人的情绪,“老人家,您先别急,坐下慢慢说。”工作人员仔细询问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原来这位张姓老人此前借给朋友一笔钱应急,约定好的还款日期到了,对方却以各种理由推脱,老人多次催要无果,只好想着来法院“讨个说法”,可对于起诉状的撰写实在犯了愁。
“您这种情况属于民间借贷纠纷,我们有现成的起诉状示范文本,我给您打印一份,再慢慢给您解释,您照着填就行,不难。”工作人员一边安抚老人,一边打开电脑调出模板。考虑到张大爷年纪大了,她将起诉状模板打印出来后,逐项指导填写:“这里填您的姓名和身份证号,这里填您当时借出去的本金金额,您看清楚,我念一遍您核对……”“立案后选择先行调解的,您的案子可以很快进入到调解程序,到时有调解员通知你们调解,调解成功可以不缴诉讼费,如果不同意调解的话,后面就按照程序开庭审理,但可能排期等待和审理的时间比调解长一些,您了解了的话就在这里打勾”“被告的信息要写全,您知道他的电话、身份证和住址吗?”工作人员没有简单把模板递过去就完事,而是像聊家常一样,一步步引导张大爷回忆细节,帮他把诉讼请求、事实理由梳理得清清楚楚,遇到老人不确定的地方,她就耐心解释。
半个多小时后,在工作人员的指导下,老人家勾勾画画就填好了起诉状。“没想到这么快就弄完了,我还以为必须请律师才行呢,再不然怎么也得跑好几趟吧!”看着手里整整齐齐的材料被顺利接收,老人脸上的表情如释重负。
这一幕,正是乌当法院立案窗口践行“如我在诉”理念的生动缩影。面对当事人对诉讼流程不熟悉,对诉讼材料搞不懂的情况,工作人员不仅提供示范文本,更用“多问一句、多帮一点”的耐心,把“当事人的不便”当成“自己的事”来办,尽量在职责范围内提供“方便”。
从一份亲手送上的模板,到一句句细致的讲解,看似微小的举动,却让司法服务的温度直抵人心。在民事立案窗口小罗这里,“如我在诉”就是把每一次接待、每一件立案登记当做“如我在立案”来践行,这不只是一句承诺,更是每日看似重复而又不同的实际行动,她将理念落实在实实在在的细节中,让司法为民的窗口更暖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