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治实践
2025 07/24 13:04:29

新疆泽普县人民法院:从恶语相向到“破冰言和”,法院为冷战夫妻重筑情感桥梁

字体:

“每次争吵她都口不择言,那些话像刀子一样扎人,我只能用冷战逃避,可这样的日子真的过不下去了……”近日,在新疆喀什地区泽普县人民法院法庭调解室里,木某提起与妻子古某的婚姻,满是疲惫与无奈。这对因日常琐事频发冲突、陷入“女方辱骂、男方冷战”恶性循环的夫妻,一度走到离婚边缘。经承办法官运用“情绪疏导-问题拆解-行为约定”三步调解法,两人终于解开症结,握手言和。

第一步:剥离情绪,让“伤人话”背后的诉求浮出水面。调解初期,双方刚一见面便剑拔弩张。古某认为丈夫“遇事就躲,从不沟通”,言语间满是指责;木某则反复强调妻子的侮辱性言辞让自己“尊严尽失”。承办法官并未急于评判对错,而是先单独与两人沟通,引导他们梳理情绪背后的真实需求——古某坦言,争吵时的“狠话”其实是想让丈夫“多关注自己的感受”,冷战让她更焦虑;木某则表示,渴望“被尊重”,冷战是无奈的自我保护。

第二步:拆解矛盾,在“琐事”中找到相处的“平衡点”。针对两人聚焦的“日常琐事”,法官逐一梳理:从家务分配到亲友往来,从消费观念到情绪表达,将抽象的“过不下去”细化为具体问题。通过“换位思考”模拟,让古某体会到“被辱骂”的刺痛感,也让木某理解到“冷战”对伴侣的伤害。法官结合《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夫妻应当互相尊重”的规定,明确辱骂行为已触及情感底线,冷战则加剧矛盾,双方都需调整相处模式。

第三步:约定“行为清单”,用规则守护情感边界。为避免重蹈覆辙,法官协助两人制定《婚姻相处约定》,约定中包含“禁止使用侮辱性语言”“不将矛盾拖入隔夜”等“红线”。同时,法官提醒双方,若发生争吵,双方各自冷静,换位思考,不要将“琐事”升级为影响婚姻关系的“导火线”。

“以前总觉得‘过日子哪有不吵架的’,没想到方式不对会伤得这么深。”古某在调解结束时红了眼眶,主动向木某道歉;木某也表示,会学着“好好说话”,不再用冷战逃避问题。

近年来,泽普县人民法院在处理婚姻家庭纠纷时,愈发注重“情感修复”与“规则构建”并重。此案中,法官跳出“判离或不离”的单一思路,通过针对性调解,既守住了法律底线,更修复了夫妻相处的情感纽带,为类似“沟通障碍型”婚姻纠纷提供了可借鉴的解决路径。(伊卜拉伊木·巴图尔)

【责任编辑 -赵婧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