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专家团队到访贵州省黔南州荔波县人民法院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环境保护法庭,围绕“2025年世界遗产贡献可持续发展目标”开展实地调研。时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提出20周年之际,此次聚焦自然遗产司法保护的国际考察,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环境保护法庭凭借其在生态司法领域的创新实践,不仅成为展现荔波世界遗产保护成效的典范,更获得了专家团队的高度评价。
国际聚焦:司法智慧守护 “地球绿宝石”
专家团队深入考察了环保法庭的建设与职能运行,详细听取了关于环资案件专业化审判机制、跨区域司法协作模式、公众环保意识引导等方面的具体实践。法庭庭长吴爱约介绍,自创立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品牌——司法“蓝丝绒”系统工程以来,法庭构建起分级保护、分类保护、全生命周期保护的司法保护体系,并推动建立黔桂两省区跨区域司法协作机制,近三年累计审结涉环境资源案件260余件,有效守护了辖区生态环境安全。
“法庭将环境资源审判预防性司法制度挺在所有工作的前面,全面构建生态保护预防网络,全流域、全链条、全生命周期加强对世界自然遗产地生态保护工作。”法庭庭长吴爱约还向国际专家重点展示了“补植复绿”“碳汇认购”等创新责任承担方式——在一起失火案件中,被告人在承担刑事责任的同时,需通过专业规划在指定区域补种林木,并确保存活率达95%以上,此类探索实现了惩治违法与生态修复的双重目标。
全球回响:荔波经验贡献自然 遗产保护新范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研究部主任Carolina CASTELLANOS对司法“蓝丝绒”系统工程的创新实践给予高度评价,频频对法庭的工作竖起大拇指“Great!Great!Great!”,她说:“中国构建了最为严格的环境法治体系,通过系统化的制度创新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了中国智慧,而司法‘蓝丝绒’系统工程更是中国智慧的生动注脚,为中国乃至全球世界自然遗产地的生态司法保护提供了极具价值的‘荔波经验’,尤其在平衡生态保护与审判系统性方面,展现了清晰的思路和扎实的成效。”当听到法庭介绍在司法实践中创新建立环资审判“分级保护、分类保护、全生命周期保护”三原则以及打造全省第一个环境资源司法保护品牌“司法蓝丝绒系统工程”工作时,Carolina CASTELLANOS连连说道:“This is very innovative and unique!”(这极具创新性和独特性)。此外,Carolina CASTELLANOS表示将向荔波县人民法院分享生态环境保护国际经验,共同推进野生动植物保护和全球遗产保护工作。
此次调研恰逢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成功举办后不久。论坛期间,贵州作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先行区”的经验引发国际社会广泛探讨。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环境保护法庭作为论坛成果的延伸考察站点,进一步向世界呈现了中国地方司法系统在生态文明制度创新中的深度参与——从理念到行动,法治正成为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的关键保障力量。
只此青绿:以法治之笔续写 “两山”新篇章
今年正值“两山”理念提出二十周年,荔波县人民法院的探索正是这一思想在司法领域的鲜活注脚。分管环境保护法庭的郭明学副院长表示:“我们守护的不仅是地质奇观与生物基因库,更是子孙后代的发展根基。”
此次考察为荔波县人民法院搭建了与国际权威机构深度对话的平台,而专家的肯定更是对荔波县人民法院世界遗产保护工作的有力鞭策。未来,荔波县人民法院将以荔波世界自然遗产地环境保护法庭的司法实践为重要支点,持续探索世界遗产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协同路径,为全球自然遗产保护贡献更多“中国方案”。(覃倩 龙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