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到手了心里也舒坦了,感谢政府,感谢检察院,多亏了你们我才能顺利拿到拖欠的工资!”农民工曹平(化名)在拿到拖欠的工资后激动地说。
曹平在四川省甘孜州色达县一家饭店打工,自2023年1月起,老板就一直拖欠部分工资。他多次上门讨要,却屡屡碰壁。无奈之下,曹平遂向四川省甘孜州色达县人民检察院提交了申诉材料。案件受理后,检察官们立即行动,立足民事检察职能,依托“民事和解五法”,最终帮曹平讨回全部欠薪。这起案例只是近年来色达县人民检察院运用“民事和解五法”办理案件的一个缩影。面对农民工讨薪难这一痛点,色达县人民检察院有着更为系统的解决方案。
近年来,四川省甘孜州色达县人民检察院深入践行司法为民宗旨,以“检护民生”专项行动为抓手,持续深化民事支持起诉工作,畅通维权渠道,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减轻了当事人维权负担,用一件件暖心的司法案例,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和检察温情。
窗口常“在线”,诉求直达环节不跑空
农民工想反映问题,不用东奔西跑,“12309”检察服务中心专门设立了劳动者维权窗口,每天都有专人接待。对于有和解意愿的双方,检察官会引导进入磋商环节,运用“利益平衡”法帮双方算清“经济账”。对农民工,说明合理诉求的法律边界;对欠薪方,明确应承担的支付责任,消除双方不切实际的预期,在合法范围内找到利益平衡点。工作人员还用通俗语言解读法律条款和维权路径,当场能办的绝不拖延,需要转办的马上分流,让农民工的诉求直达解决环节。
部门攥“拳头”,欠薪难题高效快解决
帮助农民工讨薪光靠检察机关一家独斗是不够的,还得众人拾柴火焰高。色达县人民检察院运用“借力化解”法,主动联合人社局、法律援助中心等部门,搭起协作平台。在明晰欠薪事实和法律责任的基础上,不管是受理、调查还是调解,全都优先办,让欠薪问题解决得又快又彻底。
维权有“靠山”,不懂法律也能讨回钱。农民工文化水平不高,遇到欠薪常犯愁:“没合同、证据少,不知道该找谁”。部分案件中,农民工与欠薪方因欠薪时长久、沟通不畅已产生对立情绪,甚至进化成涉稳问题。色达县人民检察院运用“背靠背”法,分别与双方沟通,倾听农民工的诉求与委屈,也向欠薪方讲清拖欠工资的法律后果,避免双方直接冲突激化矛盾。同时,提出支持起诉服务,耐心解答法律疑问,帮着梳理考勤记录、工资欠条等关键证据,清晰呈现事实依据后向法院提交支持起诉书,就像给农民工找了个“法律靠山”,哪怕自己不懂流程,也能顺顺当当维权。
“治已病”与“治未病”并重,源头普法早提醒
针对同一工地、同一企业涉及多名农民工的欠薪案件,色达县人民检察院运用“并案化解”法,将关联案件集中梳理研判,抓住企业经营状况、工资支付流程等共性症结,一次性推动解决批量欠薪问题。同时,经常性组织民事检察工作人员,常往工地、工厂、酒店等用工集中的企业跑,用身边人身边事讲法律,发维权手册,教农民工留证据、懂维权。通过真实案例让农民工明白维权步骤,也让用人单位明白“拖欠工资可能坐牢”!线上还通过微信、短视频宣传,让大家都明白“打工挣钱要守法,欠薪赖账可不行”。
情义化“隔阂”,互谅互让和解暖人心
对于农民工与曾经信任的雇主产生的欠薪纠纷,色达县人民检察院用“情义融化”法,唤起双方过往合作中的理解与信任,结合法律规定说明各自责任,引导雇主体谅农民工挣钱不易,也劝农民工理解企业可能存在的暂时困难,在互谅互让中促成和解。
从窗口服务“暖人心”,到帮农民工握紧“证据链”,从聚起多部门“合力网”,到工地普法“早预防”,再到情义搭桥“促和解”。色达县人民检察院用“民事和解五法”织密维权保护网。每一分到账的工资,都是对劳动者汗水的尊重,每一次高效的化解,都是对社会主义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的弘扬。色达县人民检察院将继续深刻践行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价值追求,努力守护人们心中的温暖和良善,回应社会对公平与正义的期待,为像曹平这样的维权劳动者带来看得见的公平正义。(认正多吉 马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