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治实践
2025 07/21 15:41:41

山东潍坊安丘市司法局:多措并举谋创新 助推法治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字体:

“八五”普法规划实施以来,山东省潍坊市安丘市司法局创新构建“法治文化浸润工程”,推进法治元素与文旅产业、非遗传承、历史文脉的融合发展范式,系统梳理地域法治文化,全面塑强“法润安丘”法治文化标识度,助推全市法治文化活起来、火起来。

法治与文旅融合,让法治护航休闲生活

微信图片_20250721154527.jpg

构建“三位一体”普法矩阵,纵向贯通景区、节庆、商户三级普法网络,横向联动“法治宣讲团+法律服务站+智慧普法平台”,在桃花节、风筝会等文旅节点,创新“法治+民俗”互动模式,开发法治投壶、法治谜语等12类沉浸式普法游戏,实现普法效能倍增。项目实施以来,累计开展专项普法活动70余场次,覆盖群众20余万人次。创新法治护航机制,建立“法治体检+合规管理”双轨机制,组建“法律管家”“公证顾问”等服务团队,针对文旅企业消费、住宿等环节开展全链条风险防控,目前已完成470家文旅企业法治体检,识别并化解消费侵权、合同纠纷等潜在风险120余项。深化多元协同治理,整合法律援助、行政复议、公证调解等资源,推行“告知承诺+容缺受理”的快速服务模式。建立同市场监管、交通、公安等跨部门协同机制,累计化解旅游纠纷170余起,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法治动能。

法治与非遗融合,让法治走入千家万户

微信图片_20250721154533.jpg

加强机制构建与资源整合,创新“非遗文化浸润法治”工作模式,同文旅部门召开“法治+非遗”联席会议制度,推行“非遗传承人+普法志愿者”双轨培养模式,形成覆盖城乡的普法志愿者矩阵。同步将法治元素植入剪纸、书法、泥塑等非遗技艺传承链条,开发民法典大鼓戏、法治快板等语言类节目,积极推广“非遗技艺+法治实践”教学模式,形成可复制的非遗法治教育体系。做好创作实践与成果转化,依托“法润齐鲁创作扶持计划”,组织非遗传承人围绕家事调解、邻里纠纷等民生主题,运用金沙、折扇、烙画等8项非遗技艺,创作《申明亭》《晋卿壶》《拓印獬豸》系列等法治主题作品,构建“非遗技艺+法治叙事”的创新表达范式,有力推动沉浸式“法治+非遗”普法宣传。加强传播效能,构建“非遗技艺传承+法治素养提升”的双向促进机制,通过“非遗工坊+法治课堂”模式,全面加强青少年法治素养提升,同时,在2025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交流展示活动暨2025世界创意城市交流推广活动上展出“法治非遗”作品,成功实现传统文化载体与现代法治精神的有机融合。

法治与历史融合,让法治历史嵌入现实

微信图片_20250721154538.jpg

完善三级法治文化矩阵体系,深挖安丘历史法治典故资源,通过市镇村三级联动机制推进法治文化阵地建设,以民主法治示范村创建为载体,创新“场景化教学体系、常态化实践机制、沉浸式文化浸润模式”法治教育格局。现建成的市民法典主题公园等示范阵地,将安丘历史上的“申明亭”“卧牛廉石”等历史遗存转化为青少年法治教育实践基地,年均服务中小学群体3.2万余人次,形成传统法治智慧与现代法治教育的时空对话。实施法治文艺精品工程,积极加强同第三方社会力量合作,挖掘安丘本土法治历史典型,创编《解疙瘩》《我是普法宣传员》《普法春风入万家》等法治主题的快板、小品、曲艺作品,构建“法治文化节+重大节庆+基层巡演”的立体传播网络,推动法治文化浸润工程走进农村大集、社区广场等基层场景,惠及群众超11万余人次。打造“互联网+法治”智慧传播体系,整合安丘历史上的法治典故、文艺作品等资源,开发“智惠学法”微信小程序,创新“学法积分+惠民服务”的智慧普法生态圈,实现法治文化学习与消费、健康、就业等民生服务的流量赋能。同时,鼓励各部门单位等开展直播普法,通过“以案释法+在线答疑”的互动模式,形成线上线下融合的普法新格局,开创“流量时代”法治文化传播新范式。


【责任编辑 -魏守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