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冰城的大街小巷,有这样一群身影,他们穿梭于社区楼宇、乡村田野,用脚步丈量民情,用真心化解纠纷,将矛盾消弭于萌芽,让和谐浸润至心田。他们,就是冰城公安。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公安局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坚持关口前移、力量下沉、多元共治,全力做实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让“矛盾不上交、平安不出事、服务不缺位”成为守护城市安宁的生动注脚。
提前走访“探民情”风险隐患“早预防”
“大家都消消气,邻里之间抬头不见低头见,有啥问题咱们坐下来好好说,没有解决不了的事儿。”这是道里分局民警在日常走访中,面对潜在矛盾纠纷时常挂在嘴边的话。
把工作做在矛盾发生前,是冰城公安化解纠纷的“先手棋”。道里分局社区民警,怀揣着一本厚厚的“民情日记”,常年穿梭于辖区的大街小巷、早市摊点、居民楼院。他们不再是单一的“执法者”,更是群众信赖的“知心人”和“解铃人”。聚焦邻里噪音、物业纠纷、商户摩擦等高频矛盾点,民警们依托“三步走”工作法,将预防的触角延伸至最前沿:第一步,主动介入,通过日常走访第一时间掌握纠纷苗头;第二步,多元调解,联合社区干部、律师、老党员组成调解小组,用法律讲情理,用真心换理解;第三步,跟踪回访,确保矛盾不反弹,真正做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辖区”。
从摊位之争到用水矛盾,再到家庭琐事,民警们用耐心细致的工作,持续提升着调解成功率和群众满意度,让“遇事儿别上火,纠纷有处说”成为辖区居民的口头禅。
共治调解“化心结”矛盾纠纷“速解决”
“多亏了民警和各位的调解,让我们两家的矛盾彻底解决了,以后我们一定好好相处。”这是群众在矛盾纠纷成功化解后,对冰城公安和调解团队的由衷称赞。
当矛盾初露端倪,如何快速响应、高效化解?冰城公安的答案是:发动群众、依靠群众,构建多元共治的“大调解”格局。
五常市公安局社区警务室联合“银发调解队”“红袖标巡逻队”,将社区干部、退休党员、热心居民凝聚成民警延伸的“臂膀”,他们人熟、地熟、情况熟,成为发现矛盾的“千里眼”和“顺风耳”。商户联防机制则让沿街店面化身为动态感知的“平安哨点”。这种警民携手编织的“群防共治网”,赋予了社区敏锐的感知神经和快速的响应能力。
依兰县局坚持警力下沉,在日常走访、警民恳谈、信息员反馈等多渠道中,像“雷达”一样敏锐捕捉邻里纠纷、家庭矛盾、经济债务、物业管理等各类风险苗头。对于一般性、可现场调处的纠纷,民警就地化身“调解员”,运用情理法交融的方式,力争“矛盾不出楼栋、纠纷不出社区”。对于情况复杂或专业性强的矛盾,则立即启动“警调衔接”机制,联动司法所、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专业调解组织及相关职能部门,汇聚多方智慧与力量,进行会商研判、合力攻坚,形成“民警主导、部门协同、多元参与”的化解格局,努力将矛盾化解在基层、消除在萌芽状态。
事后回访“暖人心”化解成果“再巩固”
“最近家里情况怎么样?和邻居之间相处得还好吧?要是还有什么问题,随时给我们打电话。”香坊分局民警在回访时亲切地询问着当事人。
矛盾化解并非终点,防止反弹、巩固和谐才是关键。香坊分局朝阳派出所民警成功调解一对夫妻激烈争吵的经历,正是“向后延伸”工作的生动体现。民警不仅在现场递上温水安抚情绪、耐心倾听、用心劝导,更将目光投向调解之后。全市公安机关普遍推行“一事一回访”工作机制,将矛盾纠纷调处工作向后延伸,把跟踪回访作为规定动作。由原调解民警或责任区民警负责,对已调解成功的纠纷当事人,通过实地走访、电话问询、微信沟通等多种形式,定期了解后续情况、思想动态和协议履行状况。这些做法有效避免了“表面和解、背后斗气”的情况,彻底解开了当事人的心结,真正做到了“案结事了人和”,严防矛盾“死灰复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