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黑龙江省佳木斯市桦川县委政法委聚焦企业发展所需、改革所急、民心所向,充分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打出“三力聚合、三心护航、三化赋能”组合拳,以法治精度提升服务温度,让营商环境“软实力”成为发展“硬支撑”。
“三力”聚合,构建协同共治“新格局”。强化统筹引领力。桦川县委政法委紧紧围绕市委“3510”总体布局,深入实施优化营商环境“一号改革工程”,牵头制定《全县政法机关贯彻落实市委“3510”总体工作布局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措施》《政法机关优化营商环境效能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任务分工》等制度性文件,将8个方面24项任务分解到政法各部门推进落实,充分发挥法治的规范、引领和保障作用。提升部门协同力。县委政法委、法院、公安联合出台《关于建立执行联动机制的实施细则》,破解“执行难”问题,通过资源整合、信息互通,涉企案件执行效率显著提升,企业胜诉权益兑现更及时,追回涉企资金1370余万元。积极探索法税协作解纷新模式,“法院+税务”行政争议协调化解机制,实现双方审判执行案件信息与税务机关数据共享。激发基层治理力。组织人民调解员、网格员、法律明白人、义警队活跃在园区厂区,指导参与矛盾纠纷排查54次,化解矛盾纠纷169件。邀请企业家担任执法监督员,对10家单位214本执法卷宗开展评查,35个问题已督促整改,推动执法更规范。
“三心”护航,筑牢企业发展“安全线”。靶向清障让企业“省心”。针对“僵尸企业”占用资源问题,县法院充分运用“公益清算强制退出”机制,联合税务、人社等部门完成25家企业核查,9家企业顺利注销、16家高效审结,盘活厂房土地等闲置资源超千万元。桦川协联生物质能热电有限公司破产重整案中,“预重整+府院联动”模式既保障区域供暖等民生需求,又促成新项目投资落地,实现“死资产”变“活资本”。警务驻点让企业“安心”。创新设立7个助企警务室扎根经开区、粮食加工、农机合作社等重点领域,推行“驻点服务+定期回访”机制。今年以来排查整改设备安全、消防管理等隐患10余处,开展“法律进企业”15场,覆盖员工500余人。“警企联调”机制化解合同、劳资等纠纷5起,企业周边治安警情同比下降35%,涉企案件办理效率提升40%,“警灯亮在厂区外”成安心经营的标配。风险预警让企业“放心”。编制《企业全过程法律风险防范汇编》,发放《企业合同法律风险提示函》,为企业从注册到注销可能遇到的法律风险提供全程防范指导,成为企业防坑“护身符”。组织执法监督人员到企业开展走访调研,走访企业16家,“法治体检”99场,提供法律咨询服务20次,解决法律问题24个,帮企业筑牢法律“防火墙”。
“三化”赋能,按下政务服务 “快进键”。聚焦智能化,诉讼服务“零跑腿”。全省首台智能导诉机器人在县法院诉讼服务中心“上岗”,语音交互解答立案流程、证据标准等问题500余次,生成保全申请书、起诉状等模板200余份。针对婚姻家庭、劳动争议、工伤赔偿等38类纠纷,可一键出具法律咨询意见书,当事人等待时间缩短60%,“机器律师”成诉讼服务新名片。聚焦高效化,涉企案件“加速办”。设立涉企案件“绿色通道”,实行“接警即处、处警即办”,涉企案件平均办理周期压缩40%。创新建立“双轨联动”机制,县法院先后与县公安局、佳木斯铁路公安处佳木斯站派出所签署执行联动协议,搭建起覆盖县域陆路、铁路交通网络的立体化查控体系,执行案件平均结案时间从55天缩短至47天,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有力司法保障。聚焦精准化,政企沟通“零距离”。在县综治中心增设涉企服务专窗,6个职能部门分工明确,政策咨询“一口清”、案件受理“不拖延”、跟踪督办“钉钉子”。建立“企业点单、部门接单、专窗督单”机制和“企业诉求台账”,目前已受理用工纠纷、政策咨询等事项20余件,“5天审查、30天结案”硬规矩落地,企业诉求“件件有回响”,满意度达1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