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淄博市城郊地区人民检察院作为淄博市检察院刑事执行检察派出院,负责驻地两所监狱刑罚执行检察工作。近年来,该院在上级院的坚强领导下,健全完善“派驻+巡回+科技”监督机制,围绕高质效办好每一个“减假暂”案件,与审判机关、驻地监狱协同联动,依法监督,规范办案,融和履职,全力维护监管秩序和司法公正。办理的1起案件入选最高检首批假释监督指导性案例,“减假暂”案件实质化审查经验做法被最高检督导检查组给予充分肯定。打造的“齐剑执守”检察文化品牌被《检察日报》宣传推介,“强化检察履职,全力维护高墙内的公平正义”的做法被《淄博党建》宣传报道。
融合党建与业务
促进高质效法律监督素能提升
一是党建铸魂。针对自身特点,成立巡回检察临时党支部,党总支书记、检察长李玉泉带头,全程参加巡回检察,将党课、主题党日、党建活动与巡回检察业务紧密融合,筑牢理想信念,激励党员队伍勇于担当、敢为人先,打造能啃硬骨头的坚强战斗堡垒。二是学习赋能。以支部为单位,结合政治理论学习,开展法规研读、以案释法、业务研讨,引导干警正确把握“三个善于”,培育高质效办案理念;加强专业团队建设,院领导班子成员均具有30年以上检察业务经历,领导带头、全院一体履职、与有关区县院协作办案,先后9次参加全国、全省交叉巡回检察,在实战中锻炼队伍;加强新老传帮带,组建“经验+专业”互助团队,与省、市院业务专家“青蓝”结对,组织干警参加省市业务培训竞赛;与法院、监狱定期集中培训,组织减刑、假释典型案件庭审观摩和疑难复杂案件听证,与理工大学等院校开展业务研讨,与监狱每半年互派年轻干警半脱产、短期跟班实践,全方位锤炼队伍素能,促进人才成长。三是共建聚力。与市法院审监庭、驻地监狱分别签订党建共建协议,定期开展业务研讨,每半年与监狱互派年轻干警短期跟班实践,组织减刑假释典型案件庭审观摩和疑难复杂案件听证,实现党员队伍共育、党建资源共享、难点堵点共商、办案质效共促,在共同学思践悟中统一理念,凝聚共识,增强合力。
融合审查与调查
促进高质效法律监督提质增效
一是建立办案工作机制,夯实规范办案基础。建立内部一体化办案工作机制,组建“一体化审查案件机制办案组”,细化办案流程,定期开展办案质效分析、流程管理和个案质量检查评查;建立提前介入办案工作机制,与驻地监狱联合制定《办理减刑、假释案件检察机关提前介入实施意见》《办理减刑假释案件开展调查核实工作规定》,对拟提请的疑难、复杂及特殊类型减刑假释案件,检察机关提前介入,与提请机关联动开展调查核实,合力解决证据调证难、定性难等法律问题;建立协同办案机制,法检监联合会签《健全减刑、假释工作协同办案机制的实施意见》《办理减刑、假释庭审案件移送证据规范指引》,突出对证据材料的溯源性审查和罪犯主客观改造证据的重点审查,让“确有悔改表现”用客观证据说话。二是综合运用多种调查核实措施,查明案件关键事实,依法提出检察建议。严格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逐环节做好调查核实工作。如“张某某立功假释案”,该院前后三次赴滨州等地调阅复制卷宗、调查办案人员,查明其确实符合立功条件,并就此召开听证会和理论研讨会,对立功事实和法律适用进行了综合评估,提出优先适用假释的建议,监狱予以采纳,法院依法对其裁定假释。三是坚持以审判为中心依法发表出庭意见。按照公诉案件的标准进行取证,注重庭前与主审法官沟通,庭审中加强释法说理,按照案件所涉及法律关系、争议焦点的逻辑次序,清晰阐述查明事实与原审查明事实的差异,确保证据被采信、意见被采纳。
融合传统与创新
促进高质效法律监督彰显刚性
近年来,按照上级院部署,该院积极打造“派驻+巡回+科技”融合监督模式,为减刑假释监督案件办理提质增效。
一是派驻检察为办案提供基础信息。派驻检察室发挥日常性、经常性、实时性的优势,建立“日记录、周调度、月研判”工作机制,定期摸排符合减刑、假释条件人员底数,将日常检察中发现的问题与拟提请的罪犯改造表现结合起来,进行提醒预警;同时对提请机关证据收集的内容和程序进行同步监督,促进减刑、假释监督覆盖面更广。二是巡回检察助力发现深层次问题。巡回检察以审查评价“减假暂”办案质量为重点,发现减刑假释案件办理中的问题,坚持审查、调查、侦查三查衔接融合,一体化合成监督履职,开展各类巡回检察11次,形成驻巡侦融合发展的巡回检察新模式,充分释放震慑警示效应,多次在全国、全省刑事执行检察会议和业务培训作经验交流。三是科技赋能提高办案精准度。与监狱会签建立监控、执法信息共享机制,畅通数据渠道;2023年研发“监狱检察AI数字检察官平台系统”,创建视频监督模型,通过大数据碰撞比对、视频分析甄别等,快速筛查发现与“减假暂”相关的违法违规行为,有效避免带病提请和违规提请,在全省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竞赛中获奖。
融合监督与保护
促进高质效法律监督多赢共赢
一是坚持法律监督与服务发展大局相融。办理的“罪犯刘某某假释监督案”,充分发挥假释制度激励罪犯积极改造的价值功能。刘某某作为三家企业实际控制人,因骗取贷款罪被判处有期徒刑、罚金,企业被判处罚金和追缴违法所得后,企业随之陷入困境,无法履行单位犯罪财产性判项,银行损失无法挽回。该院围绕“未履行单位犯罪财产性判项能否给予假释”这一争议焦点开展调查核实,组织法学专家、律师听证,认为对刘某某所贷款项用于企业生产经营并未用于个人使用,单位犯罪生效裁判中财产性判项未履行或未全部履行,非归责于罪犯个人原因的,一般不影响对其适用假释,对其予以假释有利于盘活企业资产,偿还银行贷款,维护社会稳定,遂向监狱提出对刘某某纳入提请假释摸排范围的检察建议。监狱采纳并提请,法院依法作出假释裁定。刘某某假释后积极融资,使企业恢复生机,配合法院进行单位财产性判项的履行。该案将刑罚执行对企业正常生产经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让企业“活下来”“留得住”“经营好”,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做出检察贡献,最终入选最高检第四十九批指导性案例。二是坚持法律监督与维护监管秩序并重。2024年办理卢某破坏监管秩序案,系全省首例罪犯多次殴打其他被监管人未造成轻微伤以上后果被追究破坏监管秩序罪刑事责任的案件。针对意见分歧大、固定证据难等问题,主动作为,组织研讨会商、达成共识,提前介入、引导监狱全面收集证据,准确证明犯罪事实,严厉打击严重危害监管安全稳定的刑事犯罪,同时把庭审现场做成警示教育的“活教材”,通过以案释法,促使罪犯遵规守纪、服从监管,取得“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良好法律效果。三是坚持法律监督与保护合法权益兼顾。开展“罪犯履行附带民事赔偿判项提存公证”专项检察,主动与审判机关、刑罚执行机关、公证机关加强沟通会商,就落实提存公证的相关事项达成共识,明确适用对象,理顺办理程序,依法为罪犯办理附带民事赔偿提存公证,推动财产性判项及时履行,进而对符合减刑条件的罪犯依法办理减刑,依法维护在押人员合法权益,有力促进罪犯教育改造,回归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