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治实践
2025 07/15 10:03:16

海口美兰法院“如我在执”化解三年漏水纠纷

字体:

“法官,不是我们不愿意配合,判决只让修复漏水点,没说墙面污损的修复费用谁承担,这钱我们没法给!”被执行人王某在电话里反复强调。与此同时,申请执行人李某也焦急地表示:“法官,我家吊顶破损、墙面发霉变色,光修漏水哪够?难道还要再打一次官司?”

近日,海南省海口市美兰区人民法院践行“如我在执”理念,通过“穿透式解纷”工作法,成功化解了一起因漏水引发的执行僵局——在执行法官的主持下,双方当事人不仅当场履行了生效判决确定的补漏义务,还就判决未涉及的修复费用达成和解协议,真正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王某与李某系上下楼邻居。2021年,李某发现自家天花板持续渗水,经鉴定系楼上王某家卫生间防水层破损所致。双方协商未果后,李某于2022年诉至法院。2024年6月,法院作出判决:王某需停止对李某房屋的侵害,修复自家卫生间漏水点,并承担鉴定费用。但因李某在诉讼中未提出污损修复诉求,法院无法超出诉请范围裁判,故判决未涉及漏水导致的墙面污损修复问题。

判决生效后,王某虽配合完成了漏水点修复,但李某认为仅修漏水远远不够,吊顶破损、墙面霉斑变色等问题严重影响居住,修复需重新更换吊顶、粉刷墙面,预估费用超万元。而王某则认为:“判决只让我修漏水,其他损失不该我管。”双方僵持不下,李某遂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法官介绍,执行过程中仅需按照生效判决确定的内容,责令王某完成漏水修复即可。但如此机械办案,李某需另行起诉,对修复费用及责任重新举证、鉴定,耗时至少半年,还要垫付鉴定费、诉讼费。类似情况在民事案件中并不少见,生效判决因当事人诉讼请求限制,有时并不能一次性解决所有问题。若执行环节仅“按判决办事”,当事人很可能因同一纠纷再次诉讼和鉴定,既耗费司法资源,更会激化矛盾。

老百姓打官司,要的不只是程序正义,更是实际解决问题。为此,执行法官决定突破“就案办案”思维,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的情况下,组织双方开展“执行和解”,尝试在执行阶段协调双方把修复费用问题一次性谈透,避免再打官司。

为确保方案公平、价格公正,法官主动担当起“公正估价人”的角色。首先,详细勘察墙体污损的位置和范围,合理测算出需要修复的具体面积;然后,走访当地建材市场、咨询专业装修公司,将修复工程涉及的材料价格、人工费用、通行做法等进行逐项核实;最后,结合市场行情及当事人合理预期,为当事人提供了科学合理的修复费用参考区间。

最终,在法官务实、诚恳的沟通下,双方不仅确认生效判决确定的补漏义务已经履行完毕,还就判决未涉及的修复费用达成和解协议,王某按商定的金额当场支付维修费用,李某结合自身实际需求负责组织施工。至此,这起纠缠三年的邻里纠纷终于得到圆满解决。

李某感慨:“从申请执行到彻底解决问题,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要是再打官司,我光收集证据就要跑断腿。”王某也坦言到:“法官帮我们把账算明白,我心里也踏实了,以后邻里间更要互相体谅。”

该案的圆满化解,既是司法智慧与为民初心的有机融合,更是“小案事不小、小案不小办”理念的鲜活注脚。承办法官摒弃“就案办案”思维,以“如我在执”的同理心深入现场、走访市场,以最小的成本、最快的速度修复了受损的房屋设施和濒临破裂的邻里关系,让公平正义以更可感、可触、高效的方式得以实现,彰显了司法为民的温度与力量。(何信龙)

【责任编辑 -刘慧】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