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一张缺失的欠条成为讨薪路上的“天堑”,人民法院和人民检察院的协同出击,为劳动者撬开了正义之门。近日,新疆乌鲁木齐市头屯河区人民法院当庭宣判一起农民工讨薪案,68岁的赵师傅凭借工作记录、微信聊天等“单薄证据”,在检察力量强力支撑下,成功从某科技公司追回被拖欠的22007元工资。这起看似“证据不足”的案子,生动诠释了司法机关联动维权的硬核担当——从“证据荒”到“必胜局”,法律之手为劳动者撑起一片天。
2022年,赵师傅受雇于某科技公司,从事垃圾清运和保洁工作。数月辛劳后,工资竟“人间蒸发”,公司负责人李某仅以“过段时间支付”的承诺搪塞。无奈之下,赵师傅将对方告上法庭,可开庭时,他仅能出示自行记录的工作结算单、模糊的微信聊天记录和通话录音,缺乏关键的欠条书证。案件一度陷入僵局,“讨薪难”似乎已成定局。
“证据不足,维权之路就该止步吗?”庭审中,主审法官敏锐洞察赵师傅困境,主动询问维权路径。原来,赵师傅已求助头屯河区人民检察院申请支持起诉。检察院火速响应,通过走访企业、调取资料、问询核实,锁定关键事实:公司负责人亲口承认欠薪22007元。检察机关迅速向法院出具支持起诉意见书,将碎片化证据串联成铁证链条。“检察调查补上了证据短板,让我们审判有了底气。”证据链一锤定音,成为击碎欠薪谎言的利刃。
庭审当天,被告公司无故缺席。法院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等规定,结合赵师傅的原始记录和检察院核实的证据,认定劳务关系及欠薪事实成立。当庭缺席判决:科技公司限期支付22007元全额工资。
“没想到一张欠条没有,工资还能要回来!”拿到判决书的赵师傅热泪盈眶。这场胜利的背后,是司法机关从“被动受理”到“主动作为”的华丽转身——法官引导、检察取证、法庭判决环环相扣,实现了从“孤证难立”到“联动必胜”的跨越。
从一纸诉状到法槌落定,这起零欠条讨薪案不仅是赵师傅个人的胜诉,更是司法为民、护佑劳动者的时代宣言。当法院与检察院跨越职能界限凝聚合力,恶意欠薪者无所遁形,劳动者无需再因“证据单薄”而绝望。
下一步,头屯河区人民法院将继续与头屯河区人民检察院凝聚合力,为劳动者撑起权益“保护伞”,让每一滴汗水都闪耀应有的价值,让法治阳光温暖每一位奋斗者的追梦之路。(司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