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当事人的需求放在第一位。”是安徽省淮南市田家庵区人民法院党组成员、泉山人民法庭庭长郝荣琦常说的一句话。
从齐鲁大地到淮河之滨,从第一次开庭连本地方言都听不懂的外地人,到如今荣获全国模范法官、全国法院办案标兵等多项殊荣的“淮南好人”,她始终恪守为民初心,用14年时光书写司法为民的动人篇章,在审判一线绽放出绚丽的法治芳华。
创新解纷的“金钥匙”
2011年12月,怀揣法治梦想的郝荣琦离开山东,扎根淮南法院系统。为了秉持“公正高效审理好每一起案件”的工作理念,郝荣琦创新探索出“五抓五着力”工作法,有效化解多起重大群体性纠纷。
针对集团诉讼案件数量多、当事人众、标的额大、矛盾点广等特点,郝荣琦创新工作方法,找到解纷路径。在审理一批66件业主诉房产公司支付逾期交房违约金案件时,她精准把握双方利益诉求,创造性将心理学方法引入调解工作。她一方面耐心细致答疑解惑,另一方面通过业主代表做好思想工作,同时逐个摸排走访业主,全面弥合双方分歧。最终该批案件调撤率达95%,实现了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在泉山法庭工作以来,郝荣琦已成功处理集团诉讼30余批,涉及当事人2000余人,无一起群体性信访事件发生。她用专业与智慧践行着“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庄严承诺,为维护辖区和谐稳定作出了突出贡献。
司法温情的“解忧密码”
在审判一线工作14年的郝荣琦深知,老百姓到法院不是走程序,而是寻求矛盾实质性化解。她始终秉持“案结事了”理念,创新总结出一套“倾听、共情、疏通、化解”的调解“四步走”工作法,让司法更有温度。
在审理一起历时多年的医疗损害纠纷案时,面对情绪激动的患者家属,郝荣琦选择在下班后单独接待。一盏灯、一杯水,她真诚倾听诉求,用专业分析案情,最终实现案结事了。
在家事审判中,她创设“温情调解室”,运用“分层递进调解法”修复亲情,家事案件调撤率达88%以上。2024年春节前夕,泉山法庭收到一起特殊的继承纠纷案件——一位八旬退休教师将3名子女告上法庭。这场诉讼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隐情?
连日大雪,道路结冰。考虑到老人行动不便,郝荣琦毅然踏着积雪、冒着严寒赶到老人家中,启动“上门调解”程序。在老人家中,她发现案件根源并非财产之争,而是自老伴去世后,老人陷入深深的孤独与恐慌,而子女因工作忙碌疏于陪伴。了解情况后,郝荣琦当即采用“背对背调解”方式,先耐心倾听老人倾诉,再帮子女制定详细的《亲情陪伴计划表》。调解中,郝荣琦特意避开财产话题,聚焦矛盾点,专注修复亲情纽带,从法理情多角度解开子女与母亲的心结。
“真没想到法官会来家里管这些家务事。”老人拉着郝荣琦的手感慨。自下午3时至深夜,通过多轮调解,这场没有“对簿公堂”的调解,让老人找回了久违的天伦之乐。
2020年以来,郝荣琦一审裁判被改判率、一审裁判被发回重审率、结案数、审限内结案率、调解率等多项审判质效指标稳居全省员额法官第一方阵。
天平之下的为民答卷
如何成为一名好法官?她说:“我认为好法官要做到三个‘心’:专业用心——写判决书要精益求精,接待当事人要真诚耐心;公正公心——案件审理要如天平般不偏不倚;责任初心——以终身负责的态度践行司法使命。”
郝荣琦始终把创建“枫桥式人民法庭”作为工作重点,主动融入基层治理大格局,建立“舜心”调解品牌,探索“法庭+”新路径,搭建“一庭两所”联动调解平台,积极与淮南市医患纠纷调解委员会等行业组织对接,邀请网格员、村干部等参与调解,通过多元调解、示范诉讼、普法宣传等方式,将大量的纠纷化解在诉前。
此外,郝荣琦将“巡回审判+普法宣传”作为化解矛盾的“密钥”,以发生在群众身边的常见案件为着力点,常态化开展法治讲座、巡回审判,通过就地开庭、高效调解,实现审理一案、教育一片的目的。在案件办理过程中,对发现的普遍性、苗头性问题,她主动与相关职能部门沟通协调,“靶向式”发出司法建议,助推社会治理,消解衍生案件,减少辖区诉讼增量。
法治薪火的传承之道
在同事们眼中,郝荣琦从不是那种锋芒毕露的严厉领导,而是以春风化雨般的言传身教,诠释着司法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在郝荣琦看来,每一通调解电话都不只是冰冷的程序性沟通,而要让当事人真切感受到“法院始终把你们的纠纷放在心上”的温暖。
“她总是最早到岗、最晚离开,午休时间也常见她一边用餐一边翻阅案卷。”书记员张瀚说,对于一些身体不便、出行不便及存在时差应诉难题的当事人,郝荣琦常常带着他们开展“上门庭审”“上门调解”“夜间庭审”“云上庭审”,尽最大努力满足人民群众的司法需求。
谈及职业生涯中最感动的瞬间,郝荣琦眼中泛起温暖的光芒:“当案件结束后,当事人遇到困惑仍会习惯性打来电话,他们的一声‘郝法官’,是对我们工作最大的信任。看到当事人脸上重新绽放的笑容,所有的付出都值得。”(齐晓迪 程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