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璟教民制瓦,百姓欢呼簇拥(AI技术生成)
中国史书上,向来以“姚宋”并提,并有:“姚崇善应变以成天下之务,宋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意思是姚崇善于随机应变处理各种事务,宋璟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做到公正无私。姚崇和宋璟,虽然两人的治理风格不同,但是都为唐朝的开元盛世做出了卓越的贡献。那么,这位宋璟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何以能与房玄龄、杜如晦、姚崇并列为唐朝四大名相呢?
历仕五帝廉洁勤政
宋璟,字广平,邢州南和(今河北南和县阎里乡宋台)人,生于龙朔三年,即公元663年,祖上宋弁曾是北魏吏部尚书。宋璟幼时好学,尤擅文,且有过目不忘之本领。公元680年,17岁的宋璟,进士及第,授上党(今山西省长治市)县尉,具体负责包括行政、司法和财政等庶务。不久之后,宋璟改任合宫尉。长寿三年,即公元692年,宋璟因为出色的政绩,依次升任监察御史。之后再升为凤阁舍人、御史中丞。据《新唐书·宋璟传》记载,宋璟升任御史中丞期间,女皇武则天的宠臣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肆意妄为,妄议朝政,谋反之心昭然若揭。宋璟勇敢地站了出来,奏请女皇武则天惩处张氏兄弟。后因女皇武则天庇护,张氏兄弟侥幸逃脱惩罚。事后,武则天让张易之到宋璟处辞谢,宋璟拒而不见,说:“公事理当正大光明地说,若私自见面,则是法律不容许的。”宋璟因此得罪了张氏兄弟,好在他做人耿直、居官鲠正,并没有受到太大的伤害。
唐中宗时期,宋璟担任黄门侍郎,主要负责侍从皇帝并传达诏令。任职期间,宋璟因得罪权贵武三思,被外调为贝州(今河北省清河县)刺史。唐睿宗李旦继位后,宋璟由洛州(今河南省洛阳市)长史,升为吏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执掌朝政。任职期间,宋璟一改朝廷任人唯亲的恶习,提出了用人“虽资高考深,非才者不取”的准则,罢黜昏官数千人,并请太平公主出居东都洛阳,因此得罪了太平公主,被贬为楚州(今江苏省淮安市)刺史。两年之后,李隆基为帝,姚崇为相,全权负责中枢工作。宋璟,则暂时被任命为广州都督,负责保障当地的稳定。
有脚阳春爱民恤物
宋璟担任广州都督期间,更多专注于改善民生,造福百姓。广州百姓习惯于用竹木和茅草建造房屋,从而导致火灾频发,人员伤亡。作为地方都督的宋璟看在眼里,心如刀割。他教化百姓烧制泥瓦,以瓦建房,让百姓住上既能避免火灾又舒适耐用的房屋。除此之外,宋璟还为广州百姓做了很多实事。开元四年,即公元716年,宋璟升任刑部尚书,掌管全国司法和刑狱工作。不久,宋璟接替姚崇的职位,再度为相。两年后,广州百姓自发捐钱,要为当朝宰相宋璟修建一块“遗爱颂”的功德碑。宋璟得知后,立即上奏唐玄宗,说:“臣在州无它异迹,今以臣光宠,成彼诌谀;欲革此风,望自臣始,请敕下禁止。”唐玄宗听后,降旨禁止此事。然而,造福百姓的宋璟,始终被百姓记挂,他们称赞宋璟为“有脚阳春”,意思是宋璟爱民恤物,走到哪里,就把温暖和光明带到哪里。
铁肠石心守文持正
公元719年4月,唐玄宗的岳父王仁皎病死,其子驸马都尉王守一奏请唐玄宗,欲仿效唐玄宗外祖窦孝谌的故例,筑坟高五丈一尺。唐玄宗准奏,宋璟却坚决反对,他上书说:“准令,一品坟高一丈九尺,其陪陵者高出三丈而已。窦太尉坟,议者颇讥其高大,当时无人极言其失,岂可今日复蹈而为之!昔太宗嫁女,资送过于长公主。魏征进谏,太宗既用其言,文德皇后亦赏之。岂若韦庶人崇其父坟,号曰酆陵,以自速其祸乎!夫以后父之尊,欲高大其坟,何足为难!而臣等再三进言者,盖欲成中宫之美耳。况今日所为,当传无穷,永以为法,可不慎乎!”(《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二十八》)唐玄宗听后,准奏,并特意批示:“我时常想着要端正自身行为,为臣下做表率,何况对于妻子儿女,又怎么敢存有私心呢?大臣能够坚守典章礼制,以严正的态度依法处理事务,来成就我(治国)的美德,我实在是感激至极!”(《资治通鉴·唐纪·唐纪二十八》)并厚赏宋璟,以示嘉奖。
同年11月,朝廷按照惯例选拔官员。唐玄宗的妻舅、时任岐山县令的王仁琛,到京城求取高官。唐玄宗想趁机提拔其为五品官,到朝中任职。没想到这件事竟遭到了宋璟的极力反对,他上奏说:“用人应公正无私,要唯贤,不唯亲。对皇亲国戚可以适当照顾,但也要适可而止。让王仁琛当岐山县令,已经是照顾他了,不宜再破格提拔。如果他真有才能,应该经过吏部考核,这样才可授他高官。”唐玄宗认为宋璟不仅完全是出于公心,而且说得合情合理,就采纳了他的意见,不再提王仁琛的事了。与此同时,有一个名叫宋元超的“选人”(候选官),来到吏部,自称是当朝宰相宋璟的堂叔父,希望吏部予以照顾,分派个不错的官职。吏部官员一时间不知怎么处理,只得如实汇报宋璟。没想到宋璟得知此事后,直接给吏部写了一封信,说:“宋元超的确是我的三从叔(即三堂叔),我不能不认这层关系,但是国家用人不应徇私,望秉公处理!我不能因为他是我的叔父而照顾他。倘若他不挑明与我的关系,或许按照规定可由吏部考核,决定是否安排。现在,他既然亮出的是我叔父的牌子,企图走我的后门,通过不正当手段当官,不合乎当官需要‘德才兼备’中的‘德’的条件,请取消他候选官员的资格,以示儆戒和惩罚!”吏部官员接到批文,只好照办。宋元超万万没想到是自己把这件事办砸了,只好败兴而归。
金筷表直官之楷模
唐代律法规定,每年地方各道派人定期向皇帝、宰相汇报工作。有些地方使者进京汇报工作时,总喜欢捎带点儿当地特产或者平日搜集到的奇珍异宝,借机向朝廷官员送礼,以求仕途发展。有的朝廷官吏似乎也默许了这种行为,心安理得地接受地方官员的送礼,从中斡旋,使得一些地方官员得以晋升。然而,作为宰相的宋璟,特别反感地方官员私下贿赂朝廷官员的不正之风,他面奏唐玄宗,请求朝廷官员将所收之物一概退回,维护吏部正常的选官环境。唐玄宗准奏,一时间,官员之间送礼贿赂之风有所收敛。开元二十年,即公元723年,朝中发生了一起触目惊心的事情,即西安都护赵含章行贿案,不少朝官接受贿赂。为此,唐玄宗非常生气,他让所有受贿的朝官自觉跪下受罚,只有宋璟没有下跪。唐玄宗十分感慨地对宋璟说:“自古以来,以清白留给子孙的,我朝只有爱卿一人啊!”
唐玄宗端坐御座赐金筷,宋璟恭敬躬身承接,彰其公正廉洁(AI技术生成)
宋璟的一生,都在为唐朝的繁盛努力拼搏,担任县尉、御史等职务期间,他廉洁勤政、奉公守法,爱民恤物。为相期间,他严惩贪污,力革前弊,提出许多建设性的建议,均被唐玄宗采纳,因而也深得唐玄宗的器重。唐玄宗以师礼待之;进则迎,出则送。有一次御宴,唐玄宗拿出一双金筷子,命内臣赐给宋璟,以表彰宋璟如筷子一样耿直刚正。当内臣将这双金筷子交给宋璟时,宋璟显得十分惶恐,不肯接受这双金筷子。唐玄宗见状,深为感动,说:“(我)不是要赏赐你黄金,而是赐给你这双筷子,是为了表彰你的正直啊。”宋璟这才接过了这双金筷子。这就是“金筷表直”的故事。亦因如此,当时的朝廷一改往日任人唯亲的恶习,也减少了奸佞小人诬陷贤才君子的事件,使得这一时期出现了政治清明、经济发达、社会繁荣的局面,史称“开元盛世”。
当然,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宋璟也有其固执和呆板的一面,主要体现在对“恶钱”的处理上。所谓恶钱,就是民间铸造的私钱。有一段时间,社会上大量流行私钱。宋璟严禁私钱流通,也因强制收缴民间劣币,导致市场交易瘫痪,严重扰乱了经济秩序。唐玄宗迫于各种压力,忍痛罢免了宋璟的相位,改任开府仪同三司。然而,宋璟虽身不在相位,仍不忘直言劝谏。开元二十年,即公元732年,唐玄宗欲再次任命宋璟为尚书右丞相,无奈宋璟已年近七十,他不得不请求告老还乡。5年之后,宋璟病逝家中,终年75岁。唐玄宗感念其功勋,特别下旨,赠太尉,谥文贞,并对其一应俸禄全部补免。晚唐著名诗人皮日休在其《皮子文薮·桃花赋序》中,说:“余尝慕宋广平之为相,贞姿劲质,刚态毅状,疑其铁肠石心,不解吐婉媚辞。”(我曾仰慕宋璟担任宰相时的风范,他风骨坚贞、气节刚劲,神态刚毅不屈,令人以为他心如铁石、肠似坚钢,不会说出柔媚讨好的言辞。)就是形容宋璟为官公正无私,坚守原则的品质。(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来银玲)
【本文刊载于《人民法治》杂志2025年7月上(总第205期) 法治史话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