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仁,这座浸润着千年理学底蕴的“崇尚仁义”之地,孕育了“天人合一、知行合一、以和为贵”的文化基因。作为守护这片土地公平正义的司法工作者,我们始终坚定信念:让传统智慧与现代司法同频共振,让法治的阳光温暖每一个角落。带着这样的初心,崇仁县人民法院始终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将本土理学文化与司法实践深度融合,打造了“理法融耀”党建品牌,努力在新时代交出一份“党建红”与“法治蓝”交相辉映的满分答卷。
2024年4月22日,员额法官在崇仁县第二小学参观理学文化墙及理学雕塑(袁婷 摄)
一、溯源:从历史文脉中汲取司法智慧
(一)千年理学的现代司法启 示
崇仁的山水间,至今仍回荡着中国古代先贤“天人合一,万物共体”、“知行合一,仁信礼义”的思想回响。这些以“和”为主旨的理学精髓,不仅是中华文明的精神财富,更与现代司法追求的“政治效果、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相统一”形成深刻共鸣。当我们翻开历史典籍,会发现古人早已将“礼之用,和为贵”融入纠纷化解,而现代司法面临的“案多人少”“矛盾多元”等挑战,恰恰需要我们更多地从传统文化中汲取“柔性解纷”的智慧。
2021年,一起执行案件给了我们关键启发。某企业因资金链断裂,拖欠供应商货款,双方在法院门口剑拔弩张。执行民警尝试以吴澄“万物共体”的理念加以疏导:“企业存活,才能偿还债务;僵持不下,只会两败俱伤。”正是由于这句符合情理的话,才让双方首次坐下来协商,最终达成分期履行协议。这次“偶然”的成功,让我们意识到:理学文化中的“诚信”“和谐”“共赢”,正是破解“执行难”“解纷难”的本土密码。
(二)品牌建设的系统性构建
文化赋能司法,绝非简单的“贴标签”,而是需要深度挖掘、有机融合。我们成立了以院党组为核心的文化品牌建设小组,用3个月时间走遍全县15个乡镇,调研300余起案件,发现大部分涉农、涉企纠纷中,当事人对“情理”的认同度高于单纯的“法理”阐释。这进一步坚定了我们的方向:将理学文化中的“仁信礼义”转化为司法实践中的“调解原则”,将“以和为贵”升华为“事心双解”的价值追求。
2024年年初崇仁县人民法院出台的《崇仁县打造法院文化品牌实施计划》,标志着“理法融耀”从零星探索走向体系化建设。其一,构建文化认知体系,邀请地方学者黄勇辉为全院民警上了一堂理学文化辅导课,将“民为邦本”“存天理、去人欲”等理念转化为民警易懂的司法服务理念;其二,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在诉讼服务中心设立理法文化墙,陈列吴澄《草庐精语》、吴与弼《日录》等典籍节选,让当事人一进门就能感受到“法中有情、情中有理”的氛围;其三,建立文化传承机制,组织20余名法官前往崇仁县第二小学开展“坚持守正创新 传承理学文化”交流研讨活动,与师生积极互动,让历史照进现实,让传统融入血脉。
2025年4月22日,院长钱永明(右二)与崇仁县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座谈并翻阅台账(袁婷 摄)
二、实践:让“理法”在办案中绽放光芒
(一)家事调解:以“理”化“结”的情感修复术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事纠纷往往交织着情、理、法的复杂因素。在理法工作室,我们创造了三步调解法:首先,以“仁”破冰——用“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等伦理观念唤醒亲情;其次,以“信”筑基——强调婚姻中的责任与诚信;最后,以“和”收官——引导当事人展望家和万事兴的愿景。
2024年夏天,一对“90后”夫妻因家庭琐事闹离婚,妻子哭诉求“离”,丈夫沉默以对。法官老黎(化名)没有急于翻开卷宗,而是温和地与夫妻二人聊着家常:“父慈子孝、夫和妇柔、家和万事兴;男人有涵养,则天清;女人不发脾气,则地宁;吵赢了爱人,却输了爱情,这是不是捡了便宜吃大亏……”他又拿出夫妻俩的结婚照,“看看照片上的笑容,那时你们相信‘执子之手’,现在为何不能给彼此一个修复的机会?”两个小时的调解,没有引用一条法律条文,却让双方湿了眼眶。最终,丈夫主动道歉,妻子撤回起诉。这样的案例,让我们确信,法律穿上文化的“外衣”时,会更容易走进当事人心里。
2025年4月22日,院长钱永明(右二)参观江西赣电电器有限公司生产车间(袁婷 摄)
(二)乡村司法:扎根泥土的“田间法庭”
崇仁作为农业大县,涉农案件较多,我们深知,回应农民最朴素的公平正义观,审理涉农案件就不能“坐堂问案”,必须“走进田间地头,踩着泥土断案”。2024年冬季,马鞍镇村委会与村民因土地承包经营产生纠纷。为了不影响来年春耕生产,承办法官带着书记员来到现场,没有急于丈量土地,而是先和双方聊起家常:“邻里守望相助,暖心胜似亲人,一场官司十年仇……”接着,他搬出吴与弼“天之元气”观的“处大事者,须深沉详察”,以法明理,以理说法,通过情、理、法交融的感化后,原先情绪激动的原被告终于握手言和,达成了承包合同继续履行的和解协议。
为了让司法更接地气,我们推出了“涉农案件五优先”机制,即优先立案、优先调解、优先审理、优先执行、优先救助。2024年至今,我们在田间地头开庭20余次,调解成功12件。令人欣慰的是,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利用在理法工作室学来的“和为贵”理念自行化解纠纷,乡村的法治细胞正在悄然生长。
(三)护企安商:柔性司法的“崇仁解法”
崇仁县的机电产业、麻鸡养殖产业蓬勃发展,背后是上百家企业的艰苦奋斗。在服务企业中,我们始终牢记,司法不仅要“定分止争”,更要“护企”“兴企”。某变电设备公司陷入债务危机,10多家供应商集体起诉,公司生产经营受到影响。我们没有简单地冻结账户,而是启动“法庭+企业联合会+企业家协会”诉前调解机制,邀请企业联合会会长、行业协会代表共同参与调解。法官引用吴澄“万物共体”的理念:“这家企业养活了100多名工人,背后是100多个家庭。如果企业倒了,供应商的欠款更难收回,这是双输;给予企业一段时间缓冲,大家才能‘共赢’。”最终,供应商同意延期履行,企业不仅还清了欠款,还扩大了产能。
在工业园区的“统战之家”法庭,我们创新启用“事前预防—事中调解——事后修复”全链条服务:事前,为企业定制法律风险体检表,重点排查合同履约、劳动用工等风险点;事中,将涉企案件办理时限压缩至30天,采用“背对背调解+行业惯例引导模式”,2024年设立至今,共调解涉企案件150余件,为企业节省诉讼成本3943万余元;事后,建立“企业回访制度”,法官定期上门了解履行情况,帮助完善管理漏洞。当某电气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说“法院帮我们挽回的不仅是损失,更是发展的信心”时,我们更加坚信,司法的温度,就是企业前行的动力。
2024年4月8日,院长钱永明(右一)前往班子成员家中开展“政治家访”(刘坤 摄)
三、铸魂:以党建“红心”引领法治“匠心”
(一)党建引领下的队伍蝶变
崇仁县人民法院的队伍建设是过硬的。我们以“支部建在庭上”为原则,在每个审判团队都设立党员先锋岗,让党员突击队冲锋在每个难题攻关前。在“终本清仓”专项行动中,党员法官主动认领骨头案,凌晨蹲守、假日执行成为常态。2024年终本出清率提升至41.8%,位列抚州市前列。
我们创新使用“双导师制”,为每位青年民警配备政治导师和业务导师。政治导师由党组成员担当,不定期开展谈心谈话,引导民警扣好第一粒扣子;业务导师由资深法官担当,通过“庭审观摩——文书批改——案例研讨”三步法,帮助青年民警快速成长。2025年第一季度,崇仁县人民法院青年法官审限内结案率均为100%,平均结案时间为31.6天。他们说:“导师不仅教会我们办案,更教会我们司法为民不是口号,是每一个细节的用心。”
(二)文化浸润中的廉洁养成
理学文化中的“存天理、灭人欲”,与新时代“公正司法、廉洁司法”的要求有一定契合度。我们打造“理廉文化矩阵”:在“一厅两室一长廊”,以吴道南等崇仁廉吏故事为主题,设置“清风长廊”,每个展板都配有廉洁寄语;运用廉洁微党课、微电影、本土吴道南等历史名人理廉文化系列微剧、警示教育片等宣传载体,充分发挥清廉文化的浸润作用,在全院上下形成崇廉尚洁的浓厚氛围。更重要的是,我们将廉洁文化延伸到8小时外。通过政治家访,与民警家属签订《家庭助廉承诺书》,举办廉内助座谈会,让家属成为廉洁防线的第二道岗。一位民警家属在座谈会上说:“以前不懂他为什么总加班,现在看到法院的文化墙,听到他讲调解故事,我终于明白,他不是在办理案件,而是在守护崇仁的‘理法精神’。”
司法的脊梁,是信仰的力量,是文化的滋养,更是为民的担当。站在新的起点,我们相信,“理法融耀”不是终点,而是持续探索的新起点。我们将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引,让朴实的理学智慧在新时代司法实践中焕发新的活力,努力播撒法治文明的种子,让崇仁县人民法院成为传统文化与现代司法融合的生动样本。(江西省崇仁县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 钱永明)
【本文刊载于《人民法治》杂志2025年6月下(总第204期) 法治实践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