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枫桥经验”最重要的成果和最鲜明的特色就是实现了自律和他律、刚性和柔性、治身和治心、人力和科技相统一,其生命力就在于基层治理创新。在全面深化公安改革推进会上,公安部党委提出要按照“党委领导、部级抓总、省级主责、市县主战、派出所主防”的思路,明确不同层级的职能定位,构建职能科学、事权清晰、指挥顺畅、运行高效的职能体系。公安派出所作为承担基层社会治安治理工作的最前沿,要坚持“防为主、防为上”,以预防为主的警务工作理念也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核心内涵,为基层社会治安治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引和实践遵循。按照总书记的讲话精神以及公安部党委的工作要求,深圳轨道公安创新开展“敬告式执法”,制定五类《法律风险敬告书》,在执法管理活动中,依托敬告书对地铁内有矛盾纠纷和违法风险的人员开展普法教育,指出违法风险和可能承担的法律后果,运用法治思维、法治方法推动矛盾就地解决。2024年2月和2025年3月,中央电视台《法治在线》栏目先后2次对“敬告式执法”进行专题报道,获得社会各界高度认可、市民群众广泛赞誉。
本文通过对“敬告式执法”理念、创新、成效等方面的分析研究,提出该执法模式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深圳轨道交通治安治理方面的生动实践,是值得向其他轨道交通治安治理推广普及的基层社会治安治理新范式。
2024年12月21日,副所长洪新民(左一)在深圳北站警务室对涉事乘客进行敬告式执法(陈方雄 摄)
一、“四个相统一”与“预防为主”理念是深圳轨道交通治安治理的根本遵循
“自律与他律相统一”强调了个体自我约束与外部规范约束的有机结合。自律是个体基于道德、价值观和自我认知的内在约束,而他律则是通过法律、制度和社会舆论等外部力量进行的约束。在基层治理中,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才能形成有效的社会秩序。“刚性和柔性相统一”体现了治理手段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刚性的法律和制度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础,而柔性的教育、引导和调解则能够更好地化解矛盾、促进和谐。“治身与治心相统一”则关注到了治理的全面性,不仅要解决行为上的问题,更要从思想和心理层面进行引导和矫正,实现标本兼治。“人力与科技相统一”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趋势,将人的智慧和科技的力量相结合,能够提高治理的效率和精准度。
“防为主、防为上”的警务理念与新时代“枫桥经验”高度契合。这一理念强调了预防犯罪和矛盾纠纷的重要性,通过提前介入、主动防范,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避免矛盾的激化和升级。在基层治安治理过程中,只有坚持预防为主,才能有效地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化,基层治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只有不断创新治理理念、方法和机制,才能适应时代的需求,提高治理的效能。新时代“枫桥经验”正是在不断的实践和创新中发展起来的,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一种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不断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命力所在。
深圳轨道公安将新时代“枫桥经验”与自身实际工作有机结合,有着深刻的背景和现实需求。深圳地铁作为人流密度最大的交通属性公共场所,总里程583.5公里,公共交通客运分担率达74.22%,客流多次突破千万人次,网线密度、客流强度均位列全国第一。在如此高强度的客流之下,乘客之间的矛盾纠纷、猥亵、打架等风险隐患不可避免地时有发生。市民对地铁安全和文明乘车环境的需求日益增长,急需提升知法、守法意识。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圳轨道公安认真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坚持“主动警务、预防警务”工作理念,围绕地铁治安特点和案事件处置客观实际,创新推行“敬告式执法”。这一举措正是将新时代“枫桥经验”与深圳轨道公安工作实际相结合的生动实践,通过敬告提醒、释法说理、普法宣传等方式,提升市民群众文明修养,形成道德约束,减少法律制裁,提高全民的法治意识和道德自觉,营造文明和谐的法治社会环境。
2025年3月13日,民警陈涛(左一)在梅村站警务室对涉事乘客进行敬告式执法(陈方雄 摄)
二、“敬告式执法”对“枫桥经验”、“四个统一”的实践创新
(一)实现自律与他律的法治融合
深圳轨道公安编制的五类《法律风险敬告书》,巧妙地将法律条文的他律与道德教化的自律相结合,有效化解地铁内的各类矛盾。在法律层面,“敬告书”明确列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等相关法律法规,以清晰的条文规定对当事人形成约束,这是他律的体现。而在道德层面,融入了“君子不争”等传统道德训诫,引导当事人从内心深处进行自我约束,实现自律。
例如,在深圳地铁岗厦北站,两名乘客因排队上车发生争执,一位插队的乘客被后面的人拽倒在地。民警将他们带到警务室后,发放《法律风险敬告书》,详细讲解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中关于打架斗殴等行为的法律责任,通过法律条文进行他律约束教育。同时,民警还引用“退一步海阔天空”等话语,从道德层面进行劝导,让当事人认识到在公共场合应相互礼让。最终,双方在法律的威慑和道德的感化下,当场相互道歉,握手言和。
这种方式也促使民警从单纯的执法者向普法者转变。民警不再只是对违法行为进行处罚,而是更加注重通过法律宣讲和道德引导,让当事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自觉遵守法律和道德规范。
(二)刚柔相济的执法艺术创新
便衣民警在执法过程中,巧妙运用“拍肩膀”预警的柔性方式与强制措施的刚性手段,形成了梯度应用的执法策略。“拍肩膀”预警是指民警在发现潜在违法风险时,通过轻轻拍肩膀等方式,及时制止当事人的不当行为,并进行法律风险告知。这种方式既给予了当事人一定的警示,又避免了直接采取强制措施可能带来的冲突和抵触情绪。例如,便衣队民警在11号线列车上巡逻时,发现一名男子有贴靠女性的异常行为,民警立即拍了拍该男子的肩膀,表明身份并告知其行为可能涉及的法律风险。男子在民警的提醒下,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当场表示会改正。
对于一些情节严重、拒不配合的违法行为,民警则果断采取强制措施,依法进行处理。这种刚柔相济的执法方式,既体现了法律的威严,又展现了执法的温度。
“敬告书”对轻微违法者起到了良好的教育挽救作用。通过发放“敬告书”,向当事人详细说明违法风险和可能承担的法律后果,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带来的危害。数据显示,自“敬告式执法”实施以来,99.7%被采取“敬告式执法”的人员至今没有再违法犯罪的记录,充分证明了这种执法方式的有效性。
(三)治身与治心的根源矫治
“回归行动”是深圳轨道公安针对重点人员开展的一项重要举措,旨在通过心理矫治与行为矫正,帮助他们回归正常生活,体现了“治病救人”的理念。在“回归行动”中,民警会定期与重点人员进行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生活情况,为他们提供心理辅导和帮助。
“法律敬告书”在违法认知纠偏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例如,一名曾因在地铁内打架斗殴被发放“敬告书”的男子,在“敬告书”的警示下,深刻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他将“敬告书”贴在床头,时刻提醒自己要遵守法律。此后,他不仅没有再犯类似的错误,还积极参与社区的普法宣传活动,成为一名守法公民的典范。通过“回归行动”和“法律敬告书”的双重作用,深圳轨道公安从根源上对重点人员进行矫治,既解决了他们行为上的问题,又从思想和心理层面进行引导和矫正,实现了治身与治心的相统一。
(四)人力与科技的防控闭环
“慧眼系统”是深圳轨道公安依托大数据和专业机制建立的一套智能预警系统,它与便衣警力现场干预形成了协同机制,构建了人力与科技相结合的防控闭环。通过对地铁票卡数据、视频监控等信息的分析,能够实时监测地铁内的人员动态和行为轨迹。一旦发现异常行为,系统会立即发出预警,为便衣警力提供精准的线索。例如,系统通过分析发现一名男子的乘车轨迹和行为模式存在异常,便及时将信息推送给便衣民警。便衣民警根据系统提供的信息,迅速对该男子进行盘查,发现其有猥亵他人的嫌疑,并及时进行了处理。
该系统日均发出921次智能预警,大大提高了民警的工作效率和执法精准度。同时,“轨迹 + 行为”分析模型等技术创新,进一步提升了系统的预警能力和准确性。通过人力与科技的紧密结合,深圳轨道公安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置各类违法犯罪行为,有效维护了地铁的安全和秩序。
三、构建轨道交通治安治理新格局
(一) “法德共治”的警企联动机制
深圳轨道公安积极推动“法德共治”的警企联动机制,形成了安检员、安全员常态化使用“敬告书”的群防群治模式。在日常工作中,安检员和安全员成为“敬告式执法”的前沿力量,他们经过专业培训,能够熟练运用“敬告书”对乘客进行普法宣传和纠纷调解。
以安检纠纷化解为例,当乘客与安检员发生纠纷时,安检员会首先出示“敬告书”,向乘客说明相关法律法规和安全规定,同时进行道德劝导,引导乘客理解安检工作的重要性。如果纠纷仍未解决,安全员会及时介入,协助安检员进行调解。在这个过程中,警企双方分工明确,轨道公安负责指导和监督,企业则负责具体的实施和执行。
此外,警企联合开展的“三进”宣传活动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三进”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通过举办法律讲座、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向广大市民普及地铁安全知识和法律法规。据统计,共开展了102场宣传活动,覆盖人数达17.7万人,有效提高了市民的安全意识和法律素养。
(二)百万份“敬告书”增添平安本色
2024年,深圳轨道公安共发放了143万份“敬告书”,取得了显著的实践成效。从警情数据来看,猥亵警情下降了24.7%,打架斗殴警情下降了41%,这充分证明了“敬告式执法”在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方面的重要作用。除了警情下降外,“敬告式执法”还提前化解了2700余宗违法风险。通过发放“敬告书”,民警及时发现并纠正了一些潜在的违法行为,避免了矛盾的激化和升级。这种预防为主的执法方式,不仅减少了社会不稳定因素,还提高了执法效率和社会效果。
百万份“敬告书”的实践成效充分证明了“敬告式执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它为轨道交通系统性治理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值得在更多领域推广和应用,为推动轨道交通治安治理增添了一抹“平安本色”。
2025年4月30日,副所长周展明(左一)在红山站对乘客进行普法宣传(王杰 摄)
四、打造平安轨道交通的“深圳范式”
(一)市民安全乘车体验的稳步提升
深圳轨道公安推行的“敬告式执法”,实现了执法力度与温度的平衡,显著提升了市民的安全体验。从执法力度来看,自“敬告式执法”实施以来,各类案件数量明显下降,如猥亵警情下降24.7%,打架斗殴警情下降41%,这让市民切实感受到地铁安全环境的改善。而在执法温度方面,大量纠纷在现场得到及时化解,避免了矛盾的激化和升级。民警不再只是简单地处罚违法者,而是通过普法宣传和道德引导,让当事人认识到自己的错误,主动改正行为。这种平衡效应得到了社会的广泛认可,央视等媒体对深圳轨道公安的“敬告式执法”进行了报道,进一步提升了其社会影响力。市民也对这种执法方式给予了高度评价,有乘客表示:“现在坐地铁感觉心里很踏实,看到民警耐心地处理纠纷,感觉很温暖。”还有乘客说:“‘敬告式执法’让我们更加了解法律,也让我们更加自觉地遵守规则。”这些反馈充分体现了“敬告式执法”在提升市民安全体验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筑牢“平安城市”的建设根基
地铁安全是超大城市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圳轨道公安的“敬告式执法”为平安城市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作为城市交通的重要枢纽,地铁的安全与否直接关系到市民的出行安全和城市的正常运转。通过“敬告式执法”,深圳轨道公安有效地预防和减少了各类违法犯罪行为,维护了地铁的安全秩序,为城市的平安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同时,“敬告式执法”也延伸了“平安深圳”的品牌价值。深圳作为国际化大都市,其城市形象和安全环境备受关注。“敬告式执法”的成功实践,展示了深圳在城市治理方面的创新能力和高效执行力,提升了城市的美誉度和吸引力。
特别是在深港枢纽等人员流动频繁的重点场域,“敬告式执法”的辐射效应更加明显。通过“敬告式执法”,不仅保障了本地市民的安全,也为往来的香港居民和游客提供了安全、文明、舒适的出行环境,促进了深港两地的交流与合作。
“敬告式执法”符合“文明、安全、先进、舒适”的生态目标,为打造平安地铁的“深圳范式”提供了有益探索,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深圳轨道交通治安治理方面的生动实践。这一创新的执法模式既提升了乘客的安全乘车体验,也让公安机关的执法体现刚柔相济,既有温情又遵守法治,营造了和谐稳定有序的地铁安全氛围,为“平安深圳”建设贡献智慧,也为其他城市的轨道交通治安治理提供了可借鉴的鲜活经验。(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枫桥经验研究中心主任 王孟)
【本文刊载于《人民法治》杂志2025年6月上(总第203期) 法治实践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