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治实践
2025 07/07 13:16:20

吐鲁番市人大常委会依法护航文化润疆增“认同”

字体:

吐鲁番是古丝绸之路重镇和“世界最富有的露天考古博物馆”,历史文化文物遗产储藏数量多、密度大,等级高,充分展示了自古以来新疆与中原历史相沿、人文相关、根脉相连的紧密联系,有力佐证了历代中央政府对新疆地区的有效管治,全面见证了中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事实,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的宝贵资源,也是文化润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载体。

微信图片_20250707120800(1).jpg

吐鲁番市人大常委会牢记职责使命,聚焦主责主线,充分发挥优势,全面履行宪法法律赋予的立法、监督和代表工作职责,立良法、强监督、聚民心,依法服务保障文化润疆,增进各族群众“五个认同”。

立法保护千年“双城”

吐鲁番交河故城是世界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生土结构城市遗址,2014年与高昌故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标志着作为丝绸之路重要历史遗迹文化价值得到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认可。

2022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新疆吐鲁番交河故城考察时强调,交河故城是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是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上的一个重要见证,有重要史学价值。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断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增强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

吐鲁番市人大常委会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等法律法规,通过代表议案、做好立法调研,配合制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交河故城遗址保护管理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吐鲁番高昌故城遗址保护管理条例》,组织开展文物保护及文旅融合发展促进条例立法调研,为古城遗址保护、开发、研究和展示提供了法律支撑。

微信图片_20250707120724(1).jpg

2025年4月18日,新疆首个文物与文化遗产司法保护基地在交河古城揭牌成立,通过“司法+行政”加强古城文物保护、法治宣传教育和文物司法研究。

2022年以来,吐鲁番市制定交河故城、高昌故城保护管理规划,实施交河故城中央大道修缮、高昌故城、洋海古墓群、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吐峪沟石窟、胜金口石窟寺、坎儿井等文物本体保护、安防设施建设、展示利用提升项目,促进交河故城遗址及历史风貌保存、资源整合和品质提升,实现了文物遗产从抢救性保护到抢救性预防并重、从单体保护到全域整体性保护的转变,交河古城亚尔湖石窟、胜金口石窟、吐峪沟石窟等文物遗址在保护的基础上对外开放,成为新疆对外开放石窟群最多的地区。

微信图片_20250707120754(1).jpg

吐鲁番市住房和建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马生政说:“我们以《吐鲁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1-2035)》为主导,编制实施街区、名镇、名村等各类保护规划,构建历史文化城区、街区、历史建筑、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移动文物等优秀传统文化保护空间全覆盖、要素全囊括、时段全展示的保护传承体系,科学划定实施分区分类管控措施,形成了层次分明、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格局。”

执法呵护“生命之源”

吐鲁番坎儿井是极度干旱区传统水利工程典型代表和中华民族勤劳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体现,千百年来浇灌着万亩绿洲,是火洲的“生命之源”和“母亲河”。

吐鲁番市人大常委会秉承法治精神,配合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制定实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坎儿井保护条例》,组织坎儿井保护执法检查,征集坎儿井修缮保护意见,制定实施《吐鲁番市地下水资源保护条例》《坎儿井保护与利用规划(2023-2035)》《吐鲁番坎儿井保护利用与恢复工作实施方案》,争取国家投资1亿多元,实施完成8期坎儿井保护利用工程,加固维修坎儿井165条,有效保存坎儿井基本形态。深挖坎儿井历史文化经济价值,召开坎儿井保护利用国际研讨会,总结传承“勤劳勇敢、不畏艰险、团结奋进、自强不息”的坎儿井精神。通过全国人大代表提交议案和建议,争取国家水利部通过第一批水利遗产认定,推动吐鲁番坎儿井2024年9月成功入选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

微信图片_20250707120738(1).jpg

吐鲁番市人大常委会全力支持文旅、文物部门依托坎儿井资源,建立坎儿井景区、展览馆和文化传承区6个,吸引了每年参观、旅游和研学100多万人次,创作了一批坎儿井主题文艺作品,让文化遗产焕发出了新活力。在2025(中国)亚欧商品博览会上,吐鲁番坎儿井水培育的冷水三文鱼强势“出圈”,获得国内外客商青睐。

参加“你好,中国2025年世界文化遗产主题旅游海外推广季”的联合国旅游组织荣誉秘书长、法国旅游局前局长西斯科·佛朗加利说:“吐鲁番自然奇观、文化遗产与人文风情交相辉映,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未来。”

“法网”守护让文物活起来

吐鲁番市人大常委会认真贯彻落实“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文物工作方针,发挥立法主导作用,选准“小切口”,完善法治网络体系,构建法治文化环境,形成文物遗产系统性保护、研究性阐释、创新性利用途径,推进文物保护、文化繁荣、文明传承。

微信图片_20250707120732(1).jpg

科学制定实施立法计划,完善法规起草部门、司法行政部门、人大专委会和常委会法工委“四方联动”责任体系,形成立法工作合力,组织开展《吐鲁番市文旅融合发展促进条例》《吐鲁番市传统古村落保护条例》立法前期调研和论证。配合自治区制定和监督实施《吐鲁番市艾丁湖湿地保护条例》《吐鲁番市民宿管理暂行办法》《吐鲁番市非国有博物馆管理办法》等地方性法规。配合市住建、文物、文旅部门完成《吐鲁番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24-2035)》《吐鲁番市文物保护与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葡萄沟、苏公塔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吐峪沟石窟、西旁景教寺院遗址保护规划》《吐鲁番市传统村落保护与利用暂行办法》和鲁克沁镇历史文化名镇、吐峪沟村等9个国家级传统村落保护规划编制工作,实现了历史文化街区、名镇、名村(传统村落)保护规划、保护方案“全覆盖”,为活化保护利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系统法规支持。

微信图片_20250707120747(1).jpg

2022年以来,吐鲁番市争取上级补助资金,实施博物馆文物数字化保护、柏孜克里克千佛洞安防升级等17个项目,修复壁画、文书、土陶纺织品等残快(件)475件,9000多件出土文书信息归档数据库,1497处不可移动文物标识标牌全覆盖,一大批文物得到有效保护。

吐鲁番市文物局副局长、吐鲁番研究院院长曹洪勇说:“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新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进一步完善文物法律制度,为文物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法治保障,我们以此为契机,认真贯彻落实文物保护法规定,制定行政法规,推动文物保护法律体系衔接协调、系统完备。”

监督监护文润心田

吐鲁番市人大常委会积极履行监督职能,依法监督保障历史文化遗产合理利用,运用历史事实、考古实物和文化遗存,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润心,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制定颁布《吐鲁番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吐鲁番市婚丧事宜移风易俗规定》。围绕文化润疆重点任务选定监督计划,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召开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暨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传教育决定座谈会。听取和审议文物普查工作报告,第四次不可移动文物普查完成普查遗址889处,新发现文物点位204处,吐鲁番西旁景教寺院遗址入选2023年中国考古十大新发现。

微信图片_20250707120806(1).jpg

吐鲁番市人大常委会还充分运用法治思维方式解决公共文化服务问题,对执法检查发现问题,及时督促政府相关部门整改,跟踪监督落实,引导人大代表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提出建议,组织开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宗教事务条例》执法检查,结合吐鲁番夏季高温炎热,学校只有少数室内体育馆,很多学校室外运动项目无法开展问题,建议有计划为中心校建设室内综合体育馆的建议。发挥法律巡视监督“利剑”作用,推动14个被挤占挪用乡镇文化体育场馆恢复使用。针对旅游旺季游客食宿、停车难,制定《关于加强吐鲁番市机动车临时停放工作的决定》,整合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停车场等公共资源,提供免费停车服务。调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伊斯兰教中国化推进情况,收集群众意见,提出对策建议,转交政府部门落实,促进文化润疆落地见效。

吐鲁番市人大社会建设委员会主任委员、常委会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陈文新说:“市人大常委会通过立法监督,规范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内容,为资源开发利用拓展空间、注入发展动力,促进了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了特色文化旅游品牌。”(孙世锋)

【责任编辑 -赵婧妤】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