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因犯罪被判处缓刑的邓某某,按规定到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长顺县司法局报到入矫。司法局工作人员通过走访排查与专业心理测评发现,邓某某因犯罪经历陷入深度自我否定,存在明显的社交回避行为与消极情绪,如不及时干预,可能会因心理原因产生自暴自弃的想法,甚至出现违反社区矫正规定、再次触犯法律的风险。针对这一情况,长顺县司法局将邓某某纳入重点教育对象,组织专职人员与心理咨询师组成帮扶小组,多次上门开展一对一矫治工作,引导邓某某正视犯罪根源,重塑正确价值观,鼓励其积极接受改造,最终帮助邓某某逐渐卸下心理包袱。邓某某感慨道:“是司法局的帮助,让我敢抬头面对生活了。”
像邓某某这样通过个性化矫正方案实现转变的案例,在长顺县已屡见不鲜。从自卑封闭到积极融入社会,长顺县社区矫正对象邓某某的蜕变,正是长顺县司法局创新“三强化” 工作模式的生动缩影。近年来,长顺县司法局以 “集中 + 个别” 教育、“小组 + 社会” 帮扶、“线上 + 线下” 监管为核心抓手,采取“一人一策” 精准矫正机制,扎实推进社区矫正日常监管工作,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注入司法行政力量。今年以来,司法局已开展警示教育、集中学习教育21次,个别教育614次,用精准教育叩开矫正对象的心扉,帮助他们重寻人生方向。
长顺县社区矫正集中警示教育大会
“过去每天都在为生计和孩子的未来发愁,现在终于能松口气了。”谈及入矫后的变化,被判缓刑的杨某眼眶湿润。2024年10月,杨某到长顺县社区矫正中心报到后,经执法中队深入走访发现,其面临男友入狱、婚姻关系复杂、子女就学受阻及经济来源中断等多重困境。为帮助杨某走出困境,长顺县司法局协调当地居委会、司法所成立专项帮扶小组,定期开展家访和心理疏导;协调户籍所在地与执行地司法部门,推动解决其婚姻关系和户口迁移问题;对接县制衣厂,为其争取就业岗位。在多部门协同努力下,2025年3月,杨某顺利办理离婚手续,女儿入学问题同步解决,同时她在制衣厂开启了稳定工作,经济状况显著改善。杨某的经历并非个案,通过“小组 + 社会”帮扶体系,长顺县已有2名矫正对象通过技能培训实现就业,社会帮扶的温度正在驱散矫正对象心中的阴霾。
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实地走访社区矫正对象
“多亏智慧监管系统及时预警,及时制止了一起违规事件!” 长顺县司法局工作人员回顾起去年7月的一起监管经历说道。当时,贵州省社区矫正智慧管理系统监测发现,社区矫正对象李某某定位出现异常,超出规定活动范围。预警一出,执法人员立即启动核查程序,通过系统轨迹追踪确认李某某擅自离开长顺县。经电话联系,李某某承认未经批准前往安顺接朋友。在执法人员的批评教育下,李某某认识到错误并迅速返回接受训诫。依托智慧管理系统和移动APP,司法局实现对矫正对象的精准定位与动态跟踪。同时,还开展常态化实地查访,今年已走访 319 人次,接收电话汇报 1500 人次,确保监管无死角。线上线下双管齐下,织就了一张严密的安全防护网。
组织社区矫正对象到养老院开展公益性劳动
从教育矫正到帮扶就业,从智慧监管到人文关怀,长顺县司法局的“三强化” 举措让越来越多的矫正对象重燃生活希望。“我们将持续创新工作方法,让社区矫正既有力度也有温度,为平安贵州、法治贵州建设积极贡献司法行政力量。” 长顺县司法局负责人表示。(王照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