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治实践
2025 07/01 14:55:26

民法典颁布五周年:以法典之力守护美好生活

字体:

民法典作为中国第一部以“法典”命名的法律,自2020年颁布至今已走过五载春秋。它宛如一座坚实的法律灯塔,在守护私权、护航发展、引领治理等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为全面依法治国绘就了浓墨重彩的时代画卷。

民法典以“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为基础性定位,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行搭建起基本规则体系。物权编平等保护各类产权,将“公有制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改革智慧转化为法律规范。从明确土地经营权登记效力到完善建设用地使用权制度,为资源优化配置提供了市场化的法律解决方案。合同编则是“市场交易法与组织经济法的统一”,有效平衡了合同自由与交易安全、鼓励财富创造与规范市场秩序之间的关系,成为优化营商环境的核心法律支撑。五年来,从国务院修订行政法规,到市场主体依法依规开展交易,民法典成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的“护航者”,彰显了“市场经济基本法”的本质属性。

“在民法慈母般的眼里,每一个人就是整个的国家。”民法典秉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立法理念,构建了全方位的权利保障网络。人格权独立成编意义重大,首次明确隐私定义,将“私生活安宁”纳入法律保护:民法典全面保护隐私和个人信息,为数字时代人格尊严保护划出红线,有力回应了时代需求。居住权制度的增设,让“住有所居”有了法律保障;高楼抛物责任的完善,使受害者救济有法可依。从物质层面的财产权到精神层面的人格权,民法典实现了从重视财产权益到同等重视人格权益的价值转型,让14亿多人活得更有尊严,堪称“民事权利的宣言书”。

民法典的实施推动社会治理迈向法治化、精细化、协同化。绿色原则与生态环境侵权的修复责任制度的创设,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提供了司法保障。检察机关通过公益诉讼推动南四湖流域治理等案例,展现了法律对生态保护的刚性约束。“好人条款”以责任豁免鼓励见义勇为,业主自治规则激活社区治理末梢,家庭关系调整规范夯实社会稳定根基,共同构成“德法共治”的实践样本。在数字治理领域,民法典对数据权益、网络虚拟财产以及关于科技治理的原则性规定,为新兴领域立法提供了价值指引,体现了法律对科技时代的适应性回应。

民法典将“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写入立法目的,实现了“法治与德治”的有机统一。对英烈人格利益的保护,捍卫了民族精神;诚实信用原则贯穿始终,将传统美德转化为法律义务;公序良俗原则规制民事活动,为市场交易注入伦理维度。“好人条款”消除救助者后顾之忧,让见义勇为从道德倡导升华为法律鼓励,使民法典成为培育社会公德、弘扬时代新风的重要工具。

站在五周年的节点回望,民法典的颁布完成了民事法律的体系化整合,开启了我国法律法典化的新进程。立法机关通过“立改废释”消除法律冲突;司法机关以民法典统一裁判尺度,减少“同案不同判”现象;行政机关完善法规体系,优化营商环境。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民法典的生命在于实施,价值在于将规则转化为生活中的正义。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需以更精准的司法适用、更高效的执法保障、更深入的全民普法,让民法典真正“走到群众身边、走进群众心里”,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继续以法典之力守护人民美好生活,书写法治中国崭新篇章。(中国法学会副会长、中国法学会民法学研究会会长 王利明)


【本文刊载于《人民法治》杂志2025年5月下(总第202期) 卷首栏目】

【责任编辑 -王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