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治实践
2025 07/01 12:47:07

贵州黔西南公安:从0→1000万!看警察书记的“葫芦”致富经

字体:

盛夏蝉鸣,一大早,在村委会门口的小河坝上,戴永亮和村干部正在帮助施工人员将一根根管道焊接在一起。

“这个接上,自来水从县城的水库引来,红星村就彻底告别旱季没有水的日子了。”戴永亮满头大汗乐呵呵地笑道,离别前,也算是了却了一桩心事。

image.png

图为戴永亮和村干部正在帮助施工人员焊接管道

大山簇拥的红星村是贵州省普安县脱贫村之一,2021年6月1日,贵州省黔西南州公安局民警戴永亮来到红星村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如今4年已过,两届任期结束了,他心里却有很多“放不下”。

在红星村村委会旁的葫芦厂房,一排排的葫芦经过抛光、晾干后整齐堆放,在各条生产线上,村民们忙着精加工。

“这车葫芦丝成品已经全部弄好了,准备发往昆明。”一旁,承包经营的老板陈绍勋笑着说。

提起葫芦,得从2021年夏天说起。2021年,戴永亮被任命为普安县盘水街道红星村驻村第一书记。

红星村因思想观念落后、产业基础薄弱、土地资源贫乏等诸多因素制约经济社会发展,乡村振兴前进的步伐缓慢而沉重。

发展特色产业,增强村级集体“造血”功能,是乡村振兴之策,农民怎样致富?乡村怎样振兴?一连串的问题让戴永亮日思夜想,反复琢磨。

从历年经验教训看,引入重资产项目的失败风险较大,且受土地性质等使用限制较多;搞蔬菜大棚、传统农业的好时机也已经过去,且同质化现象严重,在规模、品质上都不占优势。

结合红星村土地和桩网设施“现成”实际,经过反复调研论证,戴永亮与村支两委决定种植资金投入少、种植要求低、附加产值高、发展空间大的葫芦产业。

image.png

图为戴永亮(左)在葫芦厂房查看葫芦加工情况

戴永亮多地走访联系合适的葫芦种植户,让他们了解红星村种植葫芦的优势,从投产、销售等方面给予企业最大限度支持,经过他多番努力,云南葫芦种植户陈绍勋将产业落户到红星村。

2023年4月,随着戴永亮在红星村种下了第一棵葫芦,藤蔓沿着桩网攀爬,也给红星村带来致富的希望。

戴永亮介绍,根据葫芦品种、产量不同,价格也不一样。葫芦亩产平均4000个,成熟后经过处理,每个葫芦售价从几元至十几元不等。

红星村的葫芦产业逐步发展壮大,对于戴永亮来说就像是“看着孩子长大”。

从葫芦的育苗、移栽、浇水、施肥、打杈、搭架,葫芦从种植到加工的每个环节,戴永亮都很熟悉。

葫芦厂房扩建升级后,有了深加工工艺,通过在葫芦上烙刻吉祥图案或词语,让葫芦成为一种文化载体,单个能卖到上百元甚至更高。

在葫芦工厂,今年40岁的村民伍大姐正在对葫芦进行手工串珠。

“每天能加工一两百个,能有100多元的收入。”伍大姐说,在家门口务工,家里有事也能兼顾到。

“红星村的葫芦皮厚质密,做出来的产品细腻生动,品质较好。”戴永亮介绍。

面对市场订制需求激增,红星村也逐步从葫芦种植、加工产业向文化创意产业转换,尝试将葫芦开发生产成乐器、酒具、灯具、烟具、虫具、花瓶……

“买葫芦除了挑工艺,还得看眼缘,看起来长得奇形怪状的葫芦说不定能卖得很贵。”陈绍勋说,葫芦厂每卖出去一个葫芦就拿出2毛钱给村集体,销量旺的话,一年下来村集体也有十多万,可以给村民分红。

如今,红星村的葫芦产业从种植、加工到销售,已经形成了稳定的产业链,每年产值1000万左右。

“葫芦能提升村庄的知名度,吸引游客和投资,更重要的是,它能给村民们带来希望和归属感。”戴永亮说,未来,希望红星村用“葫芦”带动周边村,串珠成链、成方连片,带动周边走向共同富裕。

在红星村村委会对面200米处是独居老人伍保琴家,也是戴永亮放心不下的人。

image.png

图为戴永亮(右二)在伍保琴家走访

“戴书记,戴书记,我有话要跟你说……”6月11日,得知戴永亮即将离任,伍保琴一大早就踮着脚在门口张望。

“你的情况我都跟新来的黄爽书记说了,年纪大了,家里的地不要种了,出行多注意安全,有困难就找黄书记……”戴永亮安慰道。

伍保琴家有3个孩子,都组建了家庭在外谋生,不常回家。戴永亮驻村后,伍保琴有事没事总喜欢和他聊天,有时可以聊上几个小时。

“老人很孤独,缺少陪伴……”戴永亮说,村里像伍保琴一样的老人不在少数,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老人留在了村里,老龄化的社会性问题在红星村普遍存在。

村里哪些老人行动不便、哪些老人生活存在困难,临别时,戴永亮跟州公安局选派的新驻村书记黄爽一一做了嘱咐,并带着黄爽一起在村里大街小巷转了一圈,熟悉村居民情。

在村委会一楼办公室,村支两委座谈会上,戴永亮与黄爽进行了工作交接,与村干部进行告别。

离任之际,戴永亮心中五味杂陈、百感交集,一件件切身经历的事,一个个并肩战斗的人,一步步坚定走过的路,历历在目。

image.png

图为戴永亮与新驻村书记黄爽交流葫芦种植经验

“想做的事还没有做完,还有不少群众难题需要解决。”戴永亮说,相信在一茬茬的驻村干部接力奋斗中,红星村的明天会跟它的名字一样“红星闪闪放光芒”。(赵佳玲)

【责任编辑 -郑辰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