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4日,杨贝教授参与录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法律讲堂》春节特别节目(李让 摄)
杨贝,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司法裁判理论。她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曾作为访问学者前往英国牛津大学、德国法兰克福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交流学习。她兼任中国法学会法理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中国法学会法律文书学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法学会法治文化研究会理事,中国法学会立法学研究会理事,同时还是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主讲人。杨贝主讲法理学、法律方法等课程。2021年,她主讲的法理学课获评北京市优质本科课程;2024年7月,在第四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杨贝获得新文科正高组全国二等奖的优异成绩;2024年10月,杨贝获评北京市青年教学名师;2025年3月,杨贝荣获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
初心如炬点亮法治之路
访谈人:您是如何与法理结缘的?又是什么契机让您坚定地走上教育之路呢?
杨贝:我和法理结缘纯属偶然。本科时,我并非法理学专业出身,那时对法理学几乎没有概念。然而在准备读研期间,我偶然读到几篇相关文章,法理学的奥妙与思辨之光瞬间将我吸引,那一刻我笃定,这就是我心之所向。自那以后,我便全身心投入法理学研究,转眼间数十载过去,对它的热爱从未减退。时至今日,我最不后悔的,就是选择学习、研究法理学,继而投身法理学教育事业。
起初,我对教师职业并无特别偏好,但从教十六年后,我已无法想象没有教育的生活。谈及作为教育者的初心,这与我的求学经历息息相关。从中国政法大学到英国牛津大学,从德国法兰克福大学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在这段丰富的求学生涯里,我遇见了许多令人敬重的老师。有的老师像疼爱自己孩子一样关爱学生;有的老师孜孜不倦,不断更新课程内容;还有老师自掏腰包,只为给学生更好的学习体验。在哥伦比亚大学,甚至有老师把课堂设在自己家中,结课时还会为学生举办派对。无论是东方书院还是西方讲堂,尽管老师们来自不同国度,但对学生的爱并无二致。正是这份关爱,让我明确了身为教育者的使命——传递爱与智慧。走遍世界各地,我越发明白,教师的美德相通,教育的本质如一,都是老师怀着对学生的关爱、对专业的热爱和对职业的执着,无私地传授知识与人生智慧。
深耕课堂培育法治之花
访谈人:在日常教学与备课中,您坚持怎样的理念?课程采用的讨论式教学风格又是如何形成的?
杨贝:我一直觉得,老师上课的热情直接影响学生的状态,只有自己全情投入,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课堂的魅力。所以哪怕课程内容已经很熟悉,每次课前我还是会反复打磨,目的是让每一次和学生的交流都更有质量。
海外留学的经历既拓宽了我的视野,也让我对课堂形式有了更多元的思考。在英国牛津大学访学时,有一门课令我印象极为深刻。这门课由两位分属不同学派的老师共同主讲,但他们都没有试图向学生灌输某种观点。那种师生共同讨论、激烈交锋的场景,深深影响了我日后的教学风格。
以我开设的一门课程来说,该教学方案以《洞穴奇案》的14种观点为脉络,每周聚焦一个主题,比如“公民不服从理论”、“自然法思想”等。我会提前给学生提出一个课前思考的问题,并附上相关参考文献和阅读书目,以此培养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学生课前结合文献思考,课上通过报告、评议、讨论,运用多元法学理论展开思辨,进而培养法律思维与论证能力。如今在课堂上,我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播,也十分重视与学生进行观点交流,经常会引入社会热点话题展开讨论,给予学生表达思想的机会。比起年复一年重复讲授相同内容,我更希望通过这种讨论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能够产生更多深入思考。
任重道远传播法治之光
访谈人:您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疫情防控期间的线上互动,还是鼓励学生勇敢选择热爱的专业,这些点滴都让人感受到您对教育的深刻理解。您觉得教育最核心的价值和意义究竟体现在哪里呢?
杨贝:其实教育是一个很温暖的过程,这份温暖不该只停留在课堂上。作为老师,不能只盯着学生的成绩,更要关注他们的内心世界和身心健康。就拿疫情那段特殊时期来说,大家都很焦虑,我就想着能做点什么让同学们安心。当时精心准备了一场线上报告会,和大家分享我十年的大学生活经历,希望用自己的故事给同学们一些启发,也耐心解答他们的各种困惑。我们还一起线上合唱,互相鼓励,在那种艰难的时刻,彼此给予力量。后来有个学生决定放弃法学去学艺术,这在很多人看来可能是个冒险的选择,但我特别为她开心。因为我一直觉得,教育不只是把书本上的知识灌输给学生,更重要的是引导他们认识自己,找到内心真正热爱的方向,并且有勇气和能力去追求这份热爱。
2024年4月16日,杨贝教授在《法理学经典案例》课堂上指导同学们进行辩论(李玥 摄)
访谈人:作为法学教育者,在当下这个时代背景下,您认为我们需要扛起哪些重要责任呢?
杨贝:我总会想起导师告诉我的话:“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大计,师德为本;师德大计,师爱为本。”这么多年来,这句话一直是我的指引,时刻提醒我,教育的根本是老师对学生的爱和责任。我觉得最关键的是要构建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发扬好。作为中央电视台《法律讲堂》的主讲人,我多次面向大众传播传统法律文化知识,讲述了“《三言二拍》中的法文化”、“天下无讼”等系列节目,希望能为文化传承与知识传播贡献一份力量。
访谈人:您在教学中不断创新形式、融合新技术,在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中荣获新文科正高组全国二等奖的突破性成绩。参赛过程给您带来哪些收获?对您未来的教学有何启发?
杨贝:在教学工作中,我始终热衷于在授课方式和讲课内容上推陈出新,力求为同学们打造独特的课堂体验。面对法理学中抽象晦涩的概念,我会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助力大家理解;对于新兴技术,我也乐于大胆尝试,将其融入课堂作为教学辅助。每当发现实用的教学软件,我都会主动与其他老师交流分享,共同探索提升课堂效率的方法。教学方式的革新不仅能优化课堂质量,也促使我在教学上不断追求卓越。
对我而言,备赛和参赛过程的收获远比比赛成绩更珍贵。备赛期间困难重重,不过与团队成员携手攻克难题的过程,让我体会到了别样的幸福。更幸运的是,在参赛过程中结识了许多优秀的同行,他们对教育事业的赤诚热爱、对教学工作的深入钻研,都深深感染了我。带着这些宝贵的收获,我对未来的教学工作充满信心与动力,也期待能在教育之路上不断探索前行。
2024年4月27日,杨贝教授参加第四届北京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杨倔鳗 摄)
访谈人:您荣获北京市三八红旗奖章,这份荣誉对您意味着什么?未来在法治教育领域,您有怎样的规划?
杨贝:这份荣誉于我而言,更多的是一种鞭策,激励我以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不辜负这份认可。从教多年,我始终秉持着对教育事业的热忱,用智慧与坚韧深耕教学一线,以专业素养和思辨精神传播法治理念。岁月流转,我对这份职业的热爱丝毫未减,依然珍视与学生相处的每一个瞬间。正如我常说的,教育的核心在于传递爱与智慧。唯有满怀热爱,才能让学生真切感受到温暖,进而发现自己内心的热爱所在。
未来在法治教育领域,我计划进一步深化教学创新,打造更具吸引力和启发性的课堂。同时,我会持续投身构建中国自主的法学知识体系,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的当代价值,通过课堂教学、媒体传播等多元渠道,让更多人理解法治精神的深厚内涵。(访谈人 王依琳 朱翼卿)
【本文刊载于《人民法治》杂志2025年5月下(总第202期) 法治校园·名师访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