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治实践
2025 06/08 13:24:31

杭州义桥:基层如何打造一流法治化营商环境

字体:

第47页-34_副本.jpg

2025年4月6日,义桥镇综合行政执法队人员开展企业常见违法风险点培训会,帮助企业系统识别、评估和管控经营风险(谭世元  摄)

在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义桥镇的一家工业园区里,厂长曹百年对着满桌子堆积如山的检查台账唉声叹气:“平均每周一次检查,仅准备就耗去一天时间。有时候刚送走一拨检查组,另一拨又接踵而至,生产计划全被打乱。”如今,他的办公桌上只剩下一本简明扼要的“最多查一次”服务清单,笑容重新回到了脸上。这场让企业直呼“解渴”的改革,究竟如何破解基层治理难题?记者前往义桥,探访这场始于企业痛点的改革实践。

20个系统的“数字枷锁” 企业主的深夜烦恼

“安全生产要打卡,生态环境要上报,税务申报有专网,劳动用工得备案……”义桥镇一家规模以上企业的行政主管王芳掰着手指,数出20多个需要日常维护的数字系统。这些本应“赋能”的数字化工具,却成了企业难以承受的“负能”——重复录入数据、格式不兼容、操作流程繁琐,员工每天耗费大量精力应付系统,有时候晚上还要“上班打卡”,生产效率反而下降了。令人沮丧的是,不同系统的数据无法互通,企业常常需要为同一项信息在多个平台反复填报,不仅浪费人力,还增加了数据出错的风险。企业办公室主任李玲无奈地说:“我们每月要在不同系统间切换100多次,稍有疏忽就会导致数据错误,纠错成本比填报本身还高。”

更让企业头疼的是五花八门的检查。过去,一家规上企业一年要接待近40次政府检查,平均每10天一次,环保、安监、消防、市监、城管等部门轮番上阵,检查标准不一、要求冲突,企业整改时常常“按下葫芦浮起瓢”。这种多头检查不仅让企业疲于应付,还导致资源严重浪费,企业的发展精力被大量消耗。

2023年9月,这种困境迎来了转机。浙江省委部署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结合已经推进的“大综合一体化”行政执法改革,义桥镇党委书记陈钢敏锐捕捉到基层执法效能提升与市场主体减负之间的契合点——通过制度创新破解多头监管、重复检查的顽疾。同时,在萧山区委、区政府大力推进助企服务大攻坚的决策部署下,一场以“最多查一次”为核心的基层治理改革应运而生。镇党委政府成立专项调研组,深入全镇96家规上企业和800余家中小微企业,通过座谈会、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形式,收集企业关于检查频繁、系统烦琐等痛点问题100余条,为改革奠定了坚实基础。

打破“九龙治水” 从“各管一段”到“握指成拳”

改革的第一步,是打破部门间的“壁垒”。过去,各部门检查计划各自为政,企业常收到多份时间冲突的检查通知。如今,义桥镇建立“综警网安+”联勤联动机制,由经济发展办公室、应急消防管理站、综合行政执法队、技术专家等力量组成“最多查一次”联队,每月初统筹制订检查计划。这一机制不仅实现了检查计划的统一协调,还通过跨部门协作,避免了重复检查和标准冲突的问题。例如,在制订某化工企业的检查计划时,提前协调区级部门和镇级队伍,统一检查标准、明确检查时间,避免了企业因不同部门要求反复整改的情况。

在检查现场,记者见证了改革后的新场景:各部门联合行动,5名执法检查人员携带统一的检查清单,一次性完成安全生产、环保措施、消防隐患等6大类32项检查。整个过程仅耗时1小时,较过去各部门分头检查节省了60%的时间。“以前各部门分头检查,我们需要准备多套材料,现在一次搞定,我们终于能安心抓生产了。”企业负责人感慨。这种联合检查模式不仅提高了效率,还减少了对企业生产的干扰,让企业能够集中精力发展核心业务。

为了让数据真正“跑起来”,萧山区大刀阔斧整合数字系统,停用多个功能重复的平台,将分散在不同系统的数据汇入“最多查一次”平台。如今,企业只需在一个系统里填报数据,就能自动同步给所有相关部门。“以前安全生产就要填好几个系统,现在只需要1个,大大节省了人力。”行政主管王芳算了一笔明白账。数据整合不仅减轻了企业负担,还提升了政府的监管效率,实现了“数据多跑路,企业少跑腿”的目标,多个部门共用“最多查一次”的排查底数清单,提供指导服务,为企业赋能。

“四色管理”背后的精准智慧 让监管像春雨般润物无声

在义桥镇,全镇规上企业被标注为红、橙、黄、绿四色,这是根据企业行业风险、信用记录、整改情况等8项指标动态调整的“健康码”。红色代表高风险,检查周期为3个月一次;绿色代表低风险,检查周期为12个月一次;橙色、黄色企业的检查周期则为6个月、9个月。通过这种差异化监管模式,既提高了监管的精准性,又给予了企业明确的改进方向。

某纺织企业负责人张先生对“四色管理”感触颇深:“去年我们因消防问题被标为橙色,整改后提前完成升级,今年直接跳到绿色,检查频次减少了一半。这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信任,也更有动力做好合规。”张先生的经历并非个例,许多企业通过积极整改提升了等级,从而获得了更少的检查频次和更多的发展空间。据统计,2024年全镇有47家企业通过整改实现了颜色升级,其中12家企业从红色转为绿色。

检查计划制订后,在义桥镇的“检查日历”上清晰标注了联合检查安排,企业会提前收到检查预告,其中明确了检查内容、人员和时间。“以前检查像突袭,现在我们可以提前准备,生产计划再也不会被打乱了。”企业行政经理方振国说。这种透明化的检查流程,让企业能够合理安排生产,减少了因检查带来的不确定性。

第49页-35_副本.jpg

2025年2月20日,“最多查一次”工作组成员到杭州碧涛布艺有限公司发放助企服务手册(吴金波  摄)

执法有力度更有温度 从刚性约束到柔性护航

在义桥镇综合行政执法队的办公室里,一面写着“执法为民排忧解难”的锦旗格外醒目。故事源于一家餐饮店的转型重生。这家店因超范围经营被责令整改,执法队员多次上门,不仅指导其规范经营,还协调解决了场地问题。“他们不是来罚款的,而是帮我们想办法。”店主感动地说。这种执法理念的转变,体现了义桥镇在严格执法的同时,更加注重帮助企业解决实际问题。

这种转变,源于义桥镇推行的综合行政执法优化营商环境十八条措施。梳理免予、减轻处罚清单,对情节轻微的违法行为实行“首违不罚”;设立企业“法律门诊”,24名执法队员驻村联企,提供法律咨询329次,调解纠纷82件次。某食品企业因标签瑕疵被检查时,执法队不仅指出问题,还主动帮助企业优化包装设计,节约了成本。这种“执法+服务”的模式,既维护了法律的权威,又促进了企业的健康发展。

义桥镇综合行政执法队在执法行动中,了解到摆摊群众王某育有多名子女,确实存在生活困难的情况。执法人员按规定依法进行处罚后,引导王某合法合规经营,同时第一时间向王某送去大米、油和童服。后经执法队员关心和指导,王某按照法律法规,办理了营业执照和健康证,顺利租下正规店面重新经营。

在东旭府烧烤店,老板李晨指着新安装的油烟净化设备告诉记者:“执法队一次检查就帮我们解决了油烟问题,还指导我们升级店面。现在生意越来越好,成了整条街的标杆店。”他的故事,是义桥镇改革成效的一个缩影,展示了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和共同成长。如今,越来越多的企业主动邀请执法部门上门指导,形成了“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局面。

改革成效 从“数字减负”到信心倍增

改革的成效,在一组组数据中越发清晰:2024年,义桥镇企业平均被检次数同比下降60%;通过“最多查一次”合并扰企检查3119次;企业行政执法投诉实现“零发生”,满意度达98.7%。这些数据背后,是企业负担的显著减轻和监管效率的大幅提升。“现在我们终于能甩开膀子抓发展了。”李建国厂长的话,道出了众多企业的心声。企业将更多资源投入创新和生产中,形成了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性循环。

如今的义桥镇,“最多查一次”改革仍在深化。通过行政行为码和“亲清联系监督卡”联系监督卡,执法全过程接受企业监督,确保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建立企业信用修复“绿色通道”,帮助23家企业重塑信用,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推出政策大礼包,加速惠企政策落地,让企业切实享受到政策红利。例如,某企业因信用问题影响贷款,通过“绿色通道”快速修复信用,成功获得银行贷款。

未来之路 让法治化营商环境 成为基层治理的“金招牌”

义桥镇党委书记陈钢表示,改革不是终点,而是持续优化营商环境的起点。从疲于应付检查到专注创新发展,从数字“负能”到治理“赋能”,义桥镇的改革实践证明:法治化营商环境的优化,不仅需要刀刃向内的勇气,更需要换位思考的智慧。

未来,义桥镇将继续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构建智能风险预警与信用监管相融合的机制,依托大数据分析建立企业风险画像模型,实现监管资源精准配置;完善法治保障体系,通过标准化执法与柔性服务相结合,为企业发展铺设稳定可预期的法治轨道,为全国优化营商环境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义桥经验”。正如一家企业负责人所说:“在这里,我们不仅感受到了政府的温度,更看到了未来的希望。”(本刊记者 邢军)


【本文刊载于《人民法治》杂志2025年5月上(总第201期) 法治实践栏目】

【责任编辑 -张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