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六尺巷的礼让佳话穿越时空,其蕴含的“和谐”“法治”智慧,与新时代“枫桥经验”一脉相承,为基层社会治理提供了宝贵启示。自2024年以来,安徽省宿州市砀山县人民检察院以“梨花检察”党建品牌为引领,持续擦亮“梨乡情申”控申工作品牌,其前身“梨花塑检 温暖为民”检察工作品牌被评为2024年度安徽省十个基层检察院建设工作品牌之一。在新时代检察信访工作中,砀山县人民检察院深挖六尺巷历史智慧,将传统美德与现代法治精神深度融合,扎实推进新时代“枫桥经验”落地生根。
明“礼”:耐心倾听,柔性接访暖人心
六尺巷故事中“礼让”精神的核心,与新时代检察信访工作倡导的柔性接访理念高度契合。砀山县人民检察院深知,信访接待不仅是解决问题的窗口,更是传递司法温度的桥梁。为此,该院全力打通“网、电、信、访”全渠道,构建“线上+线下”立体化接访网络,实现“检民互动”零距离,让群众足不出户就能便捷反映诉求。
在接访过程中,检察官始终秉持“如我在诉”的理念,摒弃机械办案思维。面对群众的急切与无助,他们用耐心倾听搭建信任的基石,以温和言语抚平焦虑的情绪。共情式接访,真正实现了从“法言法语”到“将心比心”的转变,让群众感受到司法的温情与尊重。
促“和”:缓释对立,多元化解止纷争
六尺巷典故中的“让他三尺又何妨”体现了化解矛盾的智慧。新时代检察信访工作中,检察机关应积极推动多元化解决矛盾,通过与党委、政府、人大等部门的协作,形成“大信访”格局,设立听证员库,通过公开听证等方式,共同化解矛盾纠纷。
最高检强调,要“加大信访听证力度”,通过公开听证提升检察机关办案质效、促进司法公开公正。砀山县检察院秉持“应听证、尽听证”的原则,对首次申诉、重大疑难复杂和久诉不息的信访案件举行检察听证。同时,为群众提供“上门听证”服务,将“法”与“理”送到家门口,用心用情纾解人民群众的急难愁盼,不断推动公开听证与释法说理、司法救助的深度融合,解开信访人“法结”“心结”,真正让听证成为提升检察机关办案质效、促进司法公开公正的重要抓手。
用“法”:辨明是非,公正办案树权威
六尺巷的故事不仅是道德佳话,更蕴含法治精神。砀山县人民检察院认识到,法治是社会治理的根本保障。在检察信访工作中,该院严格遵循《信访工作条例》《人民检察院信访工作规定》,将法治思维贯穿信访工作全过程,全面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建设。
为提升办案质效,该院严格落实检察长接待日、领导包案等制度,院领导带头直面群众诉求,从线索受理到案件办结全程跟进,确保每一个案件都能高质效办理,让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在接访过程中,检察官化身普法宣传员,针对群众的具体问题,结合法律条文和典型案例进行深入解读。对于刑事申诉信访案件,该院严守法律程序与实体公正,全面核查案件事实和证据,做到有错必纠;对于申诉无理的案件,则通过法律文书和类案判例进行充分释法说理,以理服人,以法育人,切实维护司法权威。
六尺巷的历史智慧穿越时空,在新时代检察信访工作中焕发新生。砀山县人民检察院以“六尺巷”精神为指引,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不断探索新时代信访工作实践,以化解矛盾纠纷为目标,以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为根本目的,灵活运用司法救助、心理疏导、联合帮扶等方式,解法结的同时解心结、解困境,让信访群众感受到司法温暖、检察温度,让公平正义可感可触。(吕进 寇晨雨 王冰霜 程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