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许多深明大义的母亲,在儿子为官后始终严格监督、及时教诲,既成就其官德与事业,又为自身赢得贤名,留下千古教子佳话。历史上不仅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的美谈,更有田稷子母亲拒金、严延年母亲为平步青云的儿子准备墓地、陶侃母亲拒鱼、李畲母亲量米、李景让母亲训斥儿子平息兵变等众多教子有方的史笔光照千秋,个个都是后世为官做人的佳话。
田稷子母亲面对赠金,神情庄重,正诫子以清廉之道(图片由AI技术生成)
田稷子母亲拒金
战国时期,齐国相国田稷子收受了部下官员高达千金的巨额贿赂,就立即孝敬母亲。母亲震怒质问:“你虽然当了三年国相,俸禄总共也没有这么多,难道这是你收受官员的贿赂所得?你怎么会这样?”田稷子如实告诉母亲说:“正如您所说,就是收受下属官员的贿赂。”母亲语重心长地说:“我一个妇道人家都知道,要成为国家有用之才,就要注重从日常言行入手,养成廉洁的品行,决不能抱侥幸之心、做苟且之事。做人要真情实意,不能伪装欺诈。心里丝毫不能捉摸不正义的事,不是光明正大得来的利益,决不能带回家。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如今君主特意给你高官厚禄,你一言一行都要想着报效国家。儿啊,作为臣子侍奉君主,就像儿子孝敬父母一样,要竭尽全力,忠诚守信不能欺骗,要特别注重效忠,必须用生命来完成使命,为官要廉洁,你如果能这样为娘才能放心。而今,你却反其道而行之,丧失了对国家应有的忠诚。作为臣子对国家的不忠诚,就是作为儿子对父母的不孝啊!你带回的这些不义之财,不是我的,你这样不忠不孝的儿子,也不是我儿!你走吧……”田稷子被母亲训斥得羞愧难当,立即退还贿金,并主动向齐宣王请罪,请求齐宣王将自己依法处死。齐宣王了解内情后,为田稷子母亲的大义所感动,不仅赦免了田稷子的罪过,让其继续担任国相,还特意重赏这位母亲。史册称赞:“(田)稷(子)母廉而有化。”这位伟大母亲不仅自己能洁身自好,更注重教化为官的儿子要廉洁奉公。
严延年母亲诫子要施仁政
西汉武帝至宣帝时代,有位名臣严延年在河南郡当太守。严延年身材矮小却精明强悍,对政事反应灵敏、行事果决,即使孔子弟子中行政能力最强的子贡、冉有亦难及分毫。严延年从小就学习法律,初入官场就在郡守府中当吏员,后来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历任御史、侍御史、御史掾、县令、长史、涿郡太守、河南太守等职,并且一直都是按照朝廷的制度政策办事,自己也没有半点贪污腐败等不法行为。他真正做到了令行禁止,郡中政治清明。严延年升任河南太守后,因治理有方,还受到朝廷重赏黄金二十斤,当地豪强纷纷收敛,民间也没有盗贼,他个人的威望甚至震慑周边的郡县……
某年冬天,严延年的母亲从东海郡老家来到儿子当河南太守的治所洛阳,准备和儿子严延年一起过年节(汉代每年最重要的节日:岁终腊祭)。当母亲到达洛阳郊外,看到到处都是抓捕和处决犯人的场景,她感到十分震惊,于是,她就在洛阳城外的驿站暂时落脚,而不愿进城去儿子的太守府。严延年找到驿站拜见母亲,但母亲却关门不见他。严延年就在驿站门外摘去官帽,不停地叩头,过了很久,母亲才开门见他。母亲说道:“你深受皇上隆恩能够担任大郡太守,让你一人治理方圆千里之地,没听到你在治下施行仁爱教化,使百姓安居乐业,反而见你凭借手中司法大权严刑滥杀,还想以此树立自己的威信,难道这是你做官的初心吗?”严延年委屈地连连谢罪,重重地磕头道歉,母亲这才怒气未消地上车,严延年则诚惶诚恐地为母亲驾车,把母亲请到他府上。刚过完节,母亲就对严延年说:“天道像神明一样,随意杀人必遭报应,我不愿在老年时看见自己的壮年儿子被朝廷杀戮!我要走了,赶紧离开你回到东海老家,提前为你打扫墓地,等你被处死后好有个葬身之地。”
一年后,严延年就被朝廷“弃市”(在闹市处斩,尸体供人们自行分割食用,一种极具人格侮辱性的死刑),东海郡人都赞叹严延年母亲的贤明和智慧。
陶侃母亲拒鱼
东晋名臣陶侃(259年—334年7月30日),字士衡(一作士行)。庐江郡寻阳县(今湖北省黄梅县西南)人,原籍鄱阳郡鄱阳县(今江西省鄱阳县)。他出身南方寒门,早年仕途艰难。八王之乱时,他凭借着自身的才干,深得荆州刺史刘弘的重用,参与平定叛乱。后投靠琅琊王司马睿,平息杜弢领导的流民反叛,被授为荆州刺史,后改镇广州。王敦叛乱平息后,陶侃再镇荆州,并加都督荆湘雍梁四州军事、征西大将军。咸和二年(327年),苏峻、祖约之乱,陶侃被推为义军盟主,成功讨平叛乱。战后因功加侍中、太尉,都督七州军事,封长沙郡公。咸和五年(330年),兼领江州刺史。咸和七年(332年),派兵经营巴东,收复襄阳。咸和九年(334年),陶侃辞官归隐,不久后安逝于樊溪,享年七十六岁,获赠大司马,谥号“桓”。唐德宗时成为武成王庙六十四将之一,至宋徽宗时亦位列武庙七十二将。
陶侃生母湛氏是陶侃父亲陶丹(东吴扬武将军)的小妾。陶丹去世后,随着东吴灭亡、家族失势,湛氏带着年幼的陶侃陷入生活困境,母亲通过日夜辛勤纺织劳作供养陶侃。一次,他派人给含辛茹苦的母亲送回一条大腌鱼。谁知,生活艰难的母亲见到这条肥嫩的腌鱼反而怒气冲天,当场要送鱼的人把鱼退还回去,并且捎话批评儿子:“身为掌管全县渔业和农业的官员,竟然把公家的鱼或者贪污受贿的鱼拿来给我,这不但不能让我欣慰,反而让我深感忧虑和羞耻……”后来,同郡的孝廉(被朝廷征辟出任官员的人)范逵路遇风雪投宿陶侃家。陶家本来清贫,加上陶母家教严格、陶侃为官清廉,家中一贫如洗。陶侃见到身为官员的范逵既有随员,又备车马,反观自家无力提供,遂面有难色。母亲湛氏却对陶侃说:“儿啊,你只管将客人留下,我已经想好办法。”她遂剪下自己一头及地秀发,到富贵人家换回几斗米,又将自己炕上的草垫割开给客人喂马,做饭没柴,就砍断自家房柱,劈开当柴烧……范逵深受感动地说:“没有湛氏这样伟大的母亲,就培养不出陶侃这样优秀的儿子。”后来,陶侃出任荆州刺史,他治下的荆州,史称“路不拾遗”,他官至太尉,位极人臣,终成千古名臣。
李畲母亲量米
唐朝前期,监察御史李畲是河北高邑人,自幼家境贫寒,父亲因病早逝,母亲很有见识,含辛茹苦地把他养大,并供他读书,教育他要清清白白做人。在母亲的谆谆教导下,聪明好学的李畲科举中第踏入仕途后,牢记母训,始终廉洁自守。他因为官清正廉洁,政绩卓著,女皇武则天将他调往京城任监察御史,担任考察官吏、巡视郡县、检查刑狱等重任。
一次,朝廷发放俸禄,李畲的禄米由衙中差役代领后送到家里。李畲母亲当场取来量器,亲自对差役所送禄米进行量度,结果多出三斛。她就询问何故,差役回答:“朝廷给御史的斗量禄米时,要冒尖一些,这已经成为常例。”李母又问,应付多少脚钱(运费)。差役回答:“衙门给御史家送禄米向来不收取脚钱。”李畲母亲十分愤怒,喝令差役退还多出的禄米,并当场支付运费。事后,又以此严厉指责李畲。李畲被母亲训斥后,立即追查仓库分发禄米的官吏,并从严治罪。同僚得知李畲母亲量米、退米、交脚钱的事后,个个羞愧不已。此事一经传播,官场风气为之一清。
李景让母亲斥子
李景让的母亲从年轻时就开始守寡,她坚贞干练,持家以严,家人与亲戚皆对其敬畏有加。她每次训导儿子们,一言一行总是按照礼义行事。即使后来儿子们都做了大官,稍有不听话,其母还要杖打责罚。李氏三兄弟李景让、李景温、李景庄先后中进士,都成为位高权重的节度使,特别是李景让为官刚正不阿,严正执法,言无避忌,深为史家称道。
李景让刚获朝廷任命——浙西节度使,母亲就催他立即赴任,问道:“你哪天出发赴任啊?”景让随口答道:“就这几日吧,尚未择定具体日期。”母亲听罢怒斥:“如果你出发当天,我发生意外,生病或者不测,难道你就不上任了?”听到母亲发怒,景让吓得惶恐不安。母亲接着训斥道:“你现在官做大了,难道就不需要我这没用的老母亲了吗?”她命令家中小仆人把景让衣服扒掉,让他跪在堂下,拿起棍棒就是一顿暴打。李景让此时已经年过半百,须发花白了,还能经常被老母亲这样严厉教训,在官场中被传为佳话。
李景让在浙西节度使任上,部将左都押衙因为汇报工作失误而被他杖打致死。随后,浙西全部军队对此掀起抗议风波,并且即将发生兵变。李景让的母亲等到儿子景让升帐时,她就从后堂走到中军大帐,呵斥景让站到台阶下面(长官在阶上,部下在阶下),并且怒斥道:“皇帝任命你做方镇最高军政长官,你怎么可以随意动用刑罚!如果因此而引起部将意见,不但辜负了皇帝的重托,而且让你白发苍苍的老母亲蒙受耻辱而死去,又让我有什么脸面到地下去见你死去的父亲?”大帐中全体将士都被李母感动得呜咽不止。李母命令在场的将官用棍棒责打儿子李景让,节度使的文官幕僚和武官将校都感动得哭泣跪地替主帅李景让求情。等了很久,李母才答应众人,不再打儿子……全军上下的怒气这才平息,一场即将爆发的兵变瞬间被成功化解。
这些母亲虽身处不同时代,却以相通的智慧诠释了为官做人的根本:廉洁乃安身之本,仁政为尽职之要,规矩乃立世之基。她们既未空谈道德,也未苛责苛求,而是以具体的生活细节、严峻的现实教训,让儿子在权力诱惑前保持清醒,在仕途顺境中守住初心。在今天,这些故事依然闪耀着启示之光:权力越大,越需要有人“扯袖子”、“敲警钟”;地位越高,越要牢记“当官为民”的初心。古代贤母的教子智慧,不仅是历史长河中的道德丰碑,更是一面映照现实的明镜,提醒世人,唯有将官德修养融入家风传承,方能在时代浪潮中守住本心、行稳致远。(历史专栏作家 王丹誉)
【本文刊载于《人民法治》杂志2025年5月上(总第201期) 法治史话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