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法治社会的进程中,人民法院作为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始终承担着维护社会稳定、保障人民权益的重要职责。特别是在执行工作中,面对复杂多变的案件类型和被执行人情况,如何既能有效维护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又能兼顾被执行人的生存与发展,成为考验人民法院智慧与能力的重要课题。
近日,黑龙江省嫩江市人民法院执行局在处理一起借款合同纠纷案件时,在依法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的同时,始终秉持善意文明执行理念,根据案件采取“活封”措施,成功解决了执行难题,让司法不仅有力度,更彰显温度。
胡某与丁某、张某之间的借款合同纠纷一案,自2021年起便进入了法律程序。胡某作为申请人,向嫩江法院申请执行标的额达27万余元。在执行过程中,双方达成了和解协议,约定被执行人丁某、张某每年向申请人胡某给付10万元,以分期履行的方式逐步清偿债务。
然而,到了2025年,丁某与张某在偿还20万元债务后,不再继续偿还剩余7万元,无奈之下胡某再次向法院申请执行另一笔债权7万元。胡某向执行局干警表示被执行人现养殖大量山羊,近期有可能要出卖。嫩江法院执行局干警了解情况后迅速行动,驱车100余公里到丁某和张某养殖场进行调查。
经调查,被执行人丁某、张某名下拥有大量养殖山羊,这是其主要的财产来源和生计所在,如果按照传统的查封方式,将这些羊只全部扣押或变卖,不仅会对被执行人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影响,还可能引发新的社会矛盾和问题。
因此,如何在保障申请执行人合法权益的同时,又能兼顾被执行人的生存与发展,成为摆在执行法官面前的一道难题。
嫩江法院执行局干警经过多方考虑后,没有选择简单粗暴的执行方式,而是积极寻求创新性的解决方案。他们深入调查了被执行人的实际情况,最终决定采取一种新的执行方式——“活封”。
“活封”措施与传统的查封方式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的查封方式往往是将被执行人的财产全部扣押或冻结,限制其使用和处置权。而“活封”则是在不影响执行的前提下,允许被执行人对查封财产进行必要的饲养和管理,以确保财产价值最大化。这种措施既能保障申请执行人的合法权益,又最大限度地减少了被执行人的损失。申请执行人与被执行人听完执行干警详细解释“活封”措施后,二人均表示同意。
于是,执行干警先进行实地调查,详细了解被执行人的养殖规模、羊只品种、市场行情等情况。了解情况后,他们与被执行人进行深入沟通,向其释明了法律规定和执行目的,并明确告知“活封”期间的管理要求和法律责任。在充分听取被执行人的意见和建议后,执行干警与双方当事人共同制定详细的“活封”管理方案并达成和解。
“我们既要当好法律权威的捍卫者,也要做好群众利益的守护者。在每一个执行案件中传递司法温情,让人民群众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执行局干警说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