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医院缴费窗口前,张某看着刚到账的1500元转账截图,指尖在“给叔叔买药”的备注上反复摩挲。这是被执行人赵某打来的首笔执行款,虽不算多,却标志着这场持续两年的债务纠纷和随之带来的执行困局,在司法温情的浸润下迎来化解曙光。
时间回到2023年9月,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二师乌鲁木齐垦区人民法院生效判决确认的3.5万元借款,久久未能执行到位。申请执行人张某的父亲突发脑溢血,高昂的治疗费用让这个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
而被执行人赵某的处境同样艰难。在建筑工地打零工的他蜗居城郊工棚,独自抚养上初中的女儿。执行法官实地走访发现,不足10平方米的简易房里,唯一的家具是硬板床和老式电视机,墙上泛黄的“三好学生”奖状是屋内最明亮的色彩。“如果被限高,工地大门都进不去。”赵某蹲在工棚门口,黝黑的脸上满是焦虑。
面对“执行不能”与“救命急需”的尖锐矛盾,执行团队创新采用“背靠背调解+线上群聊”模式。在医院病房,法官轻声细语向张某分析:“终结执行程序虽快,但分期还款还能保障实实在在的权益。”随后递上赵某亲笔书写的还款计划——从月薪3000元中挤出1500元偿还债务。在工棚里,法官切换沟通策略:“女儿若知父亲失信影响学业,该多难过?”赵某凝视墙上的奖状,手指无意识摩挲着开裂的墙皮。
真正让僵局破冰的,是那个24小时在线的微信群。“执行和解沟通群”建立当晚,赵某率先打破沉默:“张哥,真不是故意拖欠……”张某回复:“咱们慢慢来,只要不中断。”法官连夜制定细则:每月15日转账需附工资条,用工淡季可协商调整。凌晨时分,两个被生活重压的男人用“握手”“加油”的表情达成和解。
首笔1500元准时打入张某账户的当天下午,法官带着书记员再次来到医院,正巧撞见张某拿着缴费单从收费处走出,他的脸上,难得浮现出一抹久违的笑意。“今天刚交了父亲的护理费,医生说病情稳定了些。”他高兴地掏出手机,翻出赵某发来的转账截图:“你看,他还备注了‘给叔叔买药’,其实我知道他女儿下个月要交校服费……”
既以雷霆手段打击“老赖”,又用春风化雨呵护“真困难者”。今年以来,乌鲁木齐垦区人民法院通过建立“民生案件绿色通道”,涉民生案件执行到位率提升30%,和解率增长20%,“一案一策”精准机制成效显著。法官在结案笔记中写道:“当法律的天平两端都是民生,我们要做的不是称重,而是找到让双方都能站稳的支点。”
“司法既要守护公平底线,更要传递希望火种。”乌鲁木齐垦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李立表示,未来法院将持续完善“刚性执行”与“柔性调解”的双轨机制,在实现胜诉权益的道路上,避免当事人因“执行不能”而陷入困境,不仅让判决书上的权利真正实现,更要让人民群众在每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法律的公平正义和温暖。(李羚蔚 祁琦 王海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