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治实践
2025 05/07 13:32:03

八项规定公开课第二课丨作风建设关乎党的兴衰、关乎事业成败

字体:

在党的百年奋斗历程中,作风建设始终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党的形象与气质;又似一条纽带,维系着党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艰苦探索,到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的砥砺前行,再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阔步迈进,作风建设始终贯穿于党的发展全过程,深刻影响着党的兴衰荣辱,关乎着党领导伟大事业的成败得失。

重视作风建设: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

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是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在思想、政治、组织、工作、生活等各方面一贯表现出来的科学态度和模范行为,是中国共产党党性的外在体现。弘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不仅是党的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综合体现了党的各方面建设的成效。

重视作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传统。中国共产党在成立初期,就展现出与其他政党截然不同的作风。早期共产党人怀着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深入工人、农民群众中开展宣传和组织工作。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面对恶劣的斗争环境和艰巨的革命任务,党深刻认识到,只有保持良好的作风,才能赢得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才能取得革命的胜利。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提出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这一纪律规定不仅规范了红军的行为,更体现了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良好的作风形象。“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说话和气”、“买卖公平”等内容,让广大人民群众看到了一支与旧军队截然不同的人民军队,赢得了群众的信任和支持,为革命根据地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抗日战争时期,为了克服党内存在的主观主义、宗派主义等不良作风,党开展了延安整风运动,通过整顿学风、党风和文风,使全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为夺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提供了有力思想保证。延安整风运动成为党的作风建设史上的一座丰碑,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新中国成立后,党面临着新的执政考验。为了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防止党员干部沾染官僚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作风,党开展了一系列作风建设活动。在1951年年底至1952年10月开展的“三反”运动,坚决打击了贪污、浪费和官僚主义行为,清除了党内的腐败分子,教育了广大党员干部,在全社会树立了廉洁奉公、艰苦奋斗的良好风尚。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党面临的环境和任务发生了深刻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党始终坚持把作风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不断加强自身建设。邓小平同志强调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不良作风,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了有力保障。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要求党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进一步推动了党的作风建设。胡锦涛同志提出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要求党员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切实改进工作作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率先垂范,始终带头严格遵守八项规定。全党先后开展了一系列党内教育,不断加强党性和党风教育,提高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增强执政能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战、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提供了良好的思想保证、组织保证。

思想作风建设:进一步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作风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作风建设是党的作风建设的灵魂。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主义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人民的理论。党的性质决定了我们必须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和追求。党在团结带领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时刻践行着人民至上的价值理念。

毛泽东同志曾说:“共产党就是要奋斗,就是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要半心半意或者三分之二的心三分之二的意为人民服务。”在革命战争年代,无数共产党人舍生忘死,为人民解放事业不懈奋斗;在和平建设时期,从焦裕禄“心中装着全体人民,唯独没有他自己”,到孔繁森“一个共产党员爱的最高境界是爱人民”,他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作风,要求党员干部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盼。只有真正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才能制定出符合人民群众利益的政策和措施。同时,要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实践的主体。在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许多创新成果和成功经验都来自人民群众的实践,此外,还要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解决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推进教育公平、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等措施,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我们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归根到底是为了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我们党所做的一切,就是让全国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的生活,让老百姓幸福。

工作作风建设:踏石留印、抓铁有痕

工作作风直接关系工作的成效和党的形象。党的工作作风,是党组织和党员个人在工作中表现出来的一贯态度和行为。党的工作作风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其本质反映的是党性和世界观。2013年1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纪委二次全会上强调,作风是否确实好转,要以人民满意为标准。强调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抓下去,善始善终、善作善成,防止虎头蛇尾,让全党全体人民来监督,让人民群众不断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效和变化。

“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原指人们踏石、抓铁要留下印记、痕迹,比喻做事情不达目标不罢休,如果做就一定要做好的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借用“踏石留印”、“抓铁有痕”作比喻,意在强调我们党持续深入抓作风建设、反腐倡廉的坚定决心。当前我国正处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和艰巨繁重的国内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必须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加强工作作风建设,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坚决防止和克服抓而不紧、落而不实的问题。

“踏石留印、抓铁有痕”,就是要求党员干部抓各项工作要有锲而不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劲,要有一鼓作气、敢于碰硬的狠劲,要有脚踏实地、真抓实干的实劲,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在行动上真抓实干,切实解决工作作风中存在的各种问题。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能只追求表面上的政绩,而要注重实际效果,真抓实干,以实实在在的工作业绩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可。其次,要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工作中,不能脱离实际情况,盲目决策、盲目蛮干,要深入调查研究,了解实际情况,遵循客观规律,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和措施。最后,还要不断提高工作效率,杜绝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要建立健全工作责任制和考核评价机制,对工作落实不力的单位和个人进行问责,确保各项工作任务按时完成。

在未来的发展中,无论是政府部门还是企事业单位,都应将工作作风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常抓不懈,不断开创工作新局面。

领导作风建设:克己奉公、敢于担当

领导干部是党的事业的组织者、推动者和落实者。领导作风是领导干部在领导活动中表现出的态度、行为和风格的总和,对组织的发展方向、运行效率和团队氛围起着决定性作用。

在新时代背景下,面临日益复杂多变的内外部环境,领导干部秉持克己奉公、敢于担当的作风尤为重要。克己奉公体现了领导干部的道德修养和奉献精神,要求其克制自身私欲,一心为公众利益服务;敢于担当则彰显了领导干部的责任意识和勇气,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能够挺身而出,积极作为。这种优良的领导作风是推动组织进步、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强大动力。

克己奉公,方能保持清醒,才能忘我付出;敢于担当,才会勇担责任,就会勇挑重担。克己奉公、敢于担当既体现出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也是领导干部能干事、干成事、干大事的重要前提。

要做到克己奉公、敢于担当,首先要严格遵守党纪国法,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做到廉洁自律。其次要保持持续学习的态度,不断更新知识和观念,提升自身素质。定期参加培训学习、学术研讨等活动,关注行业发展动态和前沿理论,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要注重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及时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进。再次要建立定期的领导干部考核机制,全面评估领导干部的工作表现和作风情况。将考核结果及时反馈给领导干部本人,使其了解自己的优势和不足,明确改进方向。将考核结果与晋升、奖惩等挂钩,激励领导干部不断改进工作作风,提高工作绩效。最后要将优秀的领导作风和文化传承下去,结合时代发展的要求进行创新。通过组织内部的文化传承活动,如经验分享会、师徒帮带等方式,将老一辈领导干部克己奉公、敢于担当的优良作风传递给新一代领导干部。鼓励领导干部在实践中创新领导方式和方法,形成具有时代特色的领导文化。

在未来的发展中,领导作风建设将面临更多的挑战和机遇,需要领导干部不断探索和实践,以更加坚定的信念和更加务实的行动,践行克己奉公、敢于担当的优良作风。

生活作风建设:慎独、慎初、慎微、慎友

生活作风是党员干部作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关系到党员干部的个人形象,也影响到党的形象和党的事业。在新时代,党员干部要注重生活作风建设,要注重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自觉遵守和维护党的纪律规矩,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和高度警觉,坚决守住内心,守住做人、处事、交友的底线,做到慎独、慎微、慎初、慎友。

慎独、慎初、慎微、慎友是生活作风建设的重要准则。慎独,是指在独处无人监督时,仍能谨慎行事,坚守道德准则。《礼记·中庸》中提到:“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这表明即使在最隐蔽、最细微的言行中,也能体现一个人的真实品格。在现代社会,慎独尤为重要,它是个人道德修养的试金石。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自觉抵制各种诱惑,做到心中有戒、行为有度。

慎初,即把好第一次的关口,一旦第一次开了“绿灯”,便可能有第二次、第三次,最终一发不可收拾。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面对第一次诱惑时,心理防线相对较强,但一旦突破,后续抵抗诱惑的能力会逐渐降低。所以,“第一次”既是“缺口”,也是“关口”,第一道防线被突破了,往往就会兵败如山倒。不少腐败分子把走上贪腐之路归咎于“第一次”,因为没能顶住第一次吃请、第一次收礼,防线逐步收缩退守,最终因一念之差身陷囹圄。一旦有了第一次,就容易产生侥幸心理,一发而不可收拾。因此,党员干部要时刻保持警惕,对各种诱惑保持高度的敏感性,坚决抵制第一次的诱惑。在面对利益诱惑时,要想到自己的身份和职责,想到党纪国法的严肃性,坚决守住廉洁底线,应牢记从公仆到贪官有时只有一念之差,要时时处处谨小慎微,善始敬终,老老实实做事,清清白白做人。

慎微,就是要重视和正确处理细小的事情,不要因为事小而忽视。“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小事小节是一面镜子,能够反映人品,反映作风。小事小节中亦有党性、有原则,我们要摒弃“不拘小节”的观念,从点滴小事做起,严格要求自己。领导干部只有守住小节才能守住底线,要始终慎小事、拘小节,持续提升党性修养、道德水平,不断提高自我约束能力,经常反思自省、自我检视,及时发现纠治自己的小毛病、小问题,练好内功,抵制各种诱惑侵蚀。

慎友,就是要谨慎交友,选择志同道合、品德高尚的人作为朋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党员干部的朋友关系不仅影响到个人的生活,也可能影响到工作和党的事业。在人情交往中要做到既讲感情又不徇私情,秉持“以道为友、以信为友、以德为友”的原则,多与那些品行端正、正直坦诚、直言不讳的人交朋友,形成事业上相互支持、感情上和谐融洽的人际关系,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慎重对待朋友关系,做到交友有度、择善而从。

重新出发: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

良好的作风既是凝聚力、执行力,也是生产力、竞争力,是我们战胜各种困难、完成艰巨任务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历来高度重视作风建设。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我们党形成并坚持发扬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和自我批评等一整套优良传统和作风,树立了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赢得了民心,凝聚了力量,保证了党的事业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从关系党和国家生死存亡的高度,胸怀强烈的历史责任感、深沉的使命忧患感,以作风建设开局起步,制定出台并严格落实八项规定,从“舌尖上的浪费”到“车轮上的腐败”,从“会所里的歪风”到“节日里的腐败”,从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党纪学习教育、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中央政治局模范带头、以上率下,各级主要领导走在前、作表率,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推动“四风”得到有效整治,党风政风为之一新,党心民心空前凝聚,为推进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提供了强大保障。

当前,作风建设仍然面临许多新的挑战和考验。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党风廉政建设取得的成效只是阶段性的,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更不能一阵风、刮一下就停,需要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持续用力、久久为功,以彻底的自我革命精神将作风建设持续引向深入。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必须在抓常、抓细、抓长上下功夫。抓常,就是要经常抓、见常态。要善于把作风建设融入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反腐倡廉建设、制度建设之中,使作风建设随着党的建设各项工作推进而同步深化。抓细,就是要深入抓、见实招。作风建设,重在抓细节,必须环环抓。干部群众特别是基层群众反映的作风问题都很具体,不能以原则来应对具体,要一一回应、具体解决,在解决个别具体问题的同时着力解决面上的普遍性问题。抓长,就是要持久抓、见长效。作风建设,重在持久,必须反复抓,必须抓长、长抓,扭住不放,持之以恒,久久为功。

时代是出卷人,人民是阅卷人,不同历史条件下的“赶考”,答卷人所面临的考试内容、阅卷要求都会有所不同。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人要时刻铭记:作风建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既要“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还要“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梁相斌 杜帅)


【本文刊载于《人民法治》杂志2025年4月下(总第200期) 八项规定公开课栏目】

【责任编辑 -王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