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治实践
2025 05/07 12:21:06

贵州册亨法院:岁月难消十载积怨 法官巧解两家心结

字体:

一块土地,两户乡邻,长达十余年的积怨。近日,贵州省册亨县人民法院综合审判庭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多方联动,成功调解了一起积怨多年的排除妨害纠纷案件,书写了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生动实践。

image.png

原告岑某某与被告罗某某系同村村民,自2010年以来因土地权属争议,历经多次民事、行政诉讼,双方积怨较深。2024年,当原告岑某某打算硬化房屋门前院坝时,被告罗某某却认为此地在自家承包地范围内,随即将大量砂石堆积其上。双方多次激烈冲突,村委会、乡镇等部门多次介入协调均无果,无奈之下,岑某某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罗某某清除砂石、排除妨害,并赔偿损失3000元。

案件受理后,承办法官敏锐察觉到,这起看似普通的排除妨害纠纷,实则交织着农村相邻土地承包经营权争议与邻里关系修复难题。若简单一判了之,极有可能进一步激化矛盾,甚至引发新的冲突。秉持 “调解优先,多元共治” 的办案理念,承办法官迅速联合村委会、调解组织等社会力量,多管齐下推动矛盾纠纷实质性化解。

调解初期,双方当事人情绪对立严重。岑某某态度坚决:“门前院坝是我家土地,砂石必须立刻清除,一分钱不赔!” 罗某某也寸步不让:“这块地就在我家承包范围内,砂石绝不可能移走!” 面对僵局,承办法官深入调查,发现土地权属争议才是矛盾的核心所在。

为从根源上解决问题,法官开启 “穿透式” 调查模式。先后前往档案馆、自然资源局、公路管理段等单位,调取海量历史档案,反复比对核实,明确双方土地承包范围;多次深入村里,走访村寨老支书、村民等知情者,全面了解矛盾来龙去脉;同时,通过电话与双方当事人频繁沟通,耐心倾听诉求。此外,法官还组织双方及其亲属、村集体代表前往争议地现场勘验,精准确认砂石堆放位置,绘制详细的争议地范围图纸。在调解过程中,法官既向双方详细阐释相关法律规定,明晰权利义务边界,又从邻里情谊出发,耐心疏导情绪,引导双方换位思考,多角度打开双方的心结。

最终,经过几个月的努力,双方在法官、亲属、村集体代表的见证下确认争议地范围,并达成调解协议,岑某某自行处理争议土地上的砂石并当场补偿罗某某8000元,罗某某不得再对双方确认的争议地范围实施妨害行为。至此,这起持续十多年的纠纷画上圆满句号,曾经剑拔弩张的两家人,终于握手言和,重续邻里情谊。

排除妨害纠纷在农村较为常见,该类纠纷不仅关乎群众的切身利益,也深刻影响基层社会稳定。该案的成功调解,既解法结,更解心结,是新时代“枫桥经验”在基层的生动实践,通过创新工作方法、整合多方资源、注重实质化解,实现了政治效果、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有机统一。

【责任编辑 -郑辰智】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