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树成荫,是枝繁叶茂的生机勃勃,也是树木共生的和谐优美。深化能力作风建设活动开展以来,黑龙江省公安厅林区公安局紧盯政治工作服务保障公安工作现代化任务目标,聚焦当前公安工作新形势和专业人才新需求,以青年民警人才培育为着眼点和切入点,积极探索实施“绿荫工程”,深刻阐释蕴含其中的“团结与协作、成长与壮大、稳定与庇护、生机与活力”,秉承传承、奋斗、创新、发展的理念,全力打造新时代林区公安队伍建设新模式,加快提升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高水平推进公安工作现代化。
高站位谋篇布局,优化人才培养体系
坚持需求导向。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推动林区公安工作现代化的战略性工程,围绕培养高素质有活力的现代警务人才梯队和探索构建新型警务管理体制机制,构建“一木固根、一圃育翠、一林成荫”三维培育模式。
“我需要尽快熟悉公安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如果能有经验丰富的老民警随时指导,那我能力的提升可就不是难事了。”刚刚入警4个月的民警小王说道。
通过系统调研和试点运行精准找到队伍能力短板,采用师徒结对、分类施教,业务配合、技能互补,双向培养、择优使用等多种方式方法,以“四级联动”“闭环培育”体系为保障,实现青年民警达到“半年成熟手、一年成骨干”的岗位工作目标,以全面成长切实提高警务专业人才总量、特殊专业人才数量和不同岗位专业人才占比,以青年民警人才队伍政治品格全面淬炼、专业本领系统重塑、成长通道持续畅通、内生动力充分迸发扎实推动全警思想大解放、能力大提升、作风大转变、工作大落实。
高标准实战精兵,锻造过硬公安铁军
坚持目标导向。构建政治、岗位、实战“三位一体”练兵格局,以青年民警成长带动队伍履职能力整体提升,实现理论储备到实战输出的跃升。
选入“警务导师库”的老民警介绍道:“如何检验青年民警培养成果?实战是最好的平台!我们在日常中观察、在实践中体会、在研讨中升华,适合各个岗位的民警就会很快成长起来并脱颖而出。”
搭建林区公安人才培育“储备库”“孵化器”“比武擂台”,建立“警务导师”“人才裂变”“正向激励”等制度,创新“三同五带”“随岗教练”“警技交锋”等机制,不断提升单警作战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在实践中锻造“一警多能”硬核本领。聚焦“专业+机制+大数据”新型警务运行机制,构建与数字时代相适应的现代警务模式,依托局校共建平台,探索开发“4+X”课程矩阵,着力提升青年民警新型犯罪预警、智慧警务管理、现场执法(处置)、社会综合防控、服务人民群众等新技能,全面提升青年民警实战应用能力、应急处突能力和执法规范化水平。
高质量转化成果,助力平安林区建设
坚持结果导向。鼓励青年民警优选身边的“警务导师”,重点加强青年民警对“数智化”警务技术、新型警用装备使用、新法律知识等方面的掌握,以青年民警在治安控制、犯罪侦控、应急处置、风险防控、全季护游、基础工作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能力水平提升反向促进“警务导师”教学相长,进而推动全警执法办案规范化、部门警种实战化、基层基础信息化、科技支撑智能化、人才培育科学化、队伍素质专业化。
“在培养中发现人才,促进人才队伍不断壮大,再人岗适配的用起来是切实提升队伍依法履职能力的关键。”黑龙江省林区公安局双鸭山分局“绿荫工程”领导小组组长说道。
“绿荫工程”试点以来,林区公安机关已有322名青年民警与“警务导师”师徒结对并全部完成阶段课题计划,其中256名进入业务骨干储备库、66名进入综合人才储备库,87名选入孵化器进行裂变,“师徒”受到表彰奖励同比上升23%。通过总结研判“绿荫工程”基层分局试点阶段性成效并快速扩大推广,积极探索林区公安在警务领导和指挥运行机制、警力资源管理制度和警务装财管理制度等方面的改革发展新思路,推动人才培育与政治建警、改革强警、科技兴警、从严治警同频共振,逐步形成与时代相适应的科学高效的现代警务管理体系。
根深则叶茂,本固则枝荣。实践证明,“绿荫工程”聚焦战斗力标准,立足实战化要求,是围绕新时代公安工作实际需要而产生,走出了青年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切实为提升林区公安人才队伍建设质态提供不竭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