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假期将近!当游客还在精心规划出游行程,忙着列攻略、定民宿时,贵州黔西南公安早已按下“护航加速键”,景区内外巡逻防控、重点区域隐患排查、交通要道疏堵保畅……大街小巷、山水之间,藏蓝身影穿梭不停,以“5”限守护,护游客游玩“1”切平安!
以警守景,拧紧景区“安全闸”
奇峰、飞瀑、峡谷比比皆是,特色美食、文旅活动丰富多样……面对即将到来的“五一”旅游高峰,黔西南公安积极开展节前景区安全大检查,紧盯景区安全防范工作,做足了准备。
“灭火器还有几天就要过期了,务必在到期之前进行更换啊。”“舞台搭建好之后,一定要经过相关部门检查合格才能投入使用……”
4月21日,贵州省兴义市公安局鲁屯派出所教导员韦荣光一大早就带队匆匆赶往云屯生态体育公园景区。“五一期间,景区内将举行音乐节活动,人流车流密集,安全检查不容疏忽。”韦荣光一边检查一边不断向景区工作人员叮嘱。
景区安保、治安巡逻、安全检查……黔西南公安提前谋划,逐步落实每项安保工作,让群众真切感受到“人在景中游,警在身边守”。
图丨旅警在景区开展巡逻
在安龙,坝盘村亲水游乐项目众多,万峰湖派出所联合旅警常态化开展景区安全隐患排查工作,保障游客水上游玩安全,同时,联合旅游公司、应急管理部门等力量,在景区内设置综合服务点,每日派员驻守,紧盯水域安全,做到发生突发情况第一时间预警发现、第一时间调度处置,筑牢景区安全防线。
图丨旅警到景区内进行安全提醒
在贞丰,旅警大队联合特(巡)警队员到三岔河景区开展水上救援科目演练,提高景区安保人员的防护意识和实战能力;科学调整勤务模式,在加大警力部署、扩大巡防面的基础上组建“女子小分队”,推行微笑服务、主动提醒、贴心帮助等举措,为游客游玩保驾护航。
此外,黔西南公安提前在各个景区景点设立流动警务服务车、固定警务咨询服务站,为广大游客提供旅游咨询、景区寻人、失物招领等各项便民利民服务,多措并举让游客玩得舒心、游得安心。
动态巡防,织密游玩“平安网”
来黔西南旅行,可别只盯着景区打卡!住进万峰林民宿,枕星河、听鸟鸣,邂逅诗意山;走进后备箱集市,浓浓烟火气扑面而来,创意手作琳琅满目;热闹夜市里,酸汤粉、烤串令人垂涎,沉浸式感受地道的市井风情,这才是假期的正确打开方式!
要让游客尽情领略黔西南热门游玩地的魅力,安全保障至关重要。黔西南公安以“全警动员、全域覆盖”为目标,联合市场监管、应急管理等部门,对“九小场所”开展“地毯式”清查,同步强化街面动态巡防与应急处突能力,全力织密节日安全防护网。
万峰林景区内有各类民宿200余家,结合辖区旅店点多面广、管理困难等实际情况,兴义市公安局万峰林中心派出所积极组织警力在节前开展旅店类行业清查,抓好行业场所管控。
“要时刻遵循宾馆酒店五必须原则、紧盯消防安全。”“大型犬一定要拴好,避免误伤到客人……”万峰林派出所民警许志豪对着民宿老板提醒道。
图丨民警对辖区民宿进行检查
“旅游出行高峰期将至,民宿入住率不断上升,我们再排查一遍,确保没有安全隐患才能放心。”许志豪介绍。
住得放心,也要玩得开心。来到兴义桔山辖区,后备箱集市、帐篷集市、青年集市等几个夜间经济聚集区汇集。
图丨民警到夜市摊点进行安全宣传
为了让游客能安心“逛吃”,在常态化布置街面动态巡控力量的基础上,兴义市公安局桔山派出所将针对人员密集区,叠加部署“车、步、视”联动的多元化巡控力量,最大限度的将警力摆在街面上的同时,持续深化“九小场所”安全隐患排查工作与安全宣传力度,为游客营造安全稳定的社会治安环境。
制定预案,畅通出行“主动脉”
随着“五一”假期临近,黔西南州各地即将迎来车流、人流的双重高峰。为有效应对交通压力,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畅通,黔西南公安交警部门提前研判、周密部署,以系统化、精细化的管理举措,全力构建安全有序的道路交通环境。
图丨交警在路口指挥交通
“我们通过前期实地踩点勘查,结合历年‘五一’交通数据与景区规划、城市建设新动态,系统梳理重点路段车流量、游客聚集区域及潜在隐患点,量身定制交通保障预案。”兴义市公安局交警大队教导员杨嘉昆介绍。
针对兴义市万峰林、马岭河峡谷、峰林布依、阳光谷等热门景区,交警大队强化与景区的协同联动,共享信息资源,提前规划车辆分流路线、布局临时停车场、完善事故应急处置流程,并结合景区地理环境及交通特点量身定制“一景区一方案”的精细化管理策略。
图丨交警在路面执勤
在警力部署方面,交警部门打破常规勤务模式,除必要的窗口服务岗位外,全员下沉一线,在各重点路段实行“定人、定岗、定责”管理。同时,组建多个流动巡逻小组,配备摩托车、无人机等装备,对景区外围道路进行动态巡查,确保第一时间发现并处置交通拥堵、剐蹭事故等突发情况。
此外,交警部门依托智慧交管平台与景区数据中心,实时整合人流、车流、危险源数据,运用大数据精准预警风险隐患,通过可视化大屏实时呈现景区动态,实现对游客行前、到达、驻留阶段动态情况的预知预判与实时掌控,实现“警力跟着客流走”。(雷丹丹 陈传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