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深入推进依法行政,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促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完善重大决策、规范性文件合法审查机制”。在推进场所法治建设过程中,贵州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以构建“1+5+1”公职律师新机制,推进场所法治建设提质增效。
“1”个核心,解决专业人才不足问题
以公职律师为核心,成立专业法务团队,为法治场所建设提供坚实法务保障。 按照个人自愿和部门推荐两种方式,选拔通过国家统一法律职业资格考试并申领公职律师工作证的民警和部门业务骨干,成立公职律师工作室,承担全所法务保障工作。目前,公职律师工作室有1名法律顾问,5名公职律师,其中1人获得全省先进个人普法工作者,各部门业务骨干20余人。
“5”项措施,推进法治场所建设进程
制度建设先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律师法》《公职律师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制定《贵州省第一强制隔离戒毒所公职律师管理工作办法》《重大事项法务讨论制度》《法务审批流程》等5项工作制度,让公职律师工作形成规范化、流程化的工作运行机制。人才培养为本。定期开展业务辩论会,以“公职律师+骨干+业务部门”方式进行,结合热点和具体问题开展讨论,在实践中辨析法理,提升法治素养;在公职律师工作室带动下,先后有10余名民警参加法律资格考试。风险防控为重。公职律师对行政决策、建章立制、合同签订等进行法律审查,及时化解潜在法律风险;全程参与执法过程,保障执法公正公平;对涉及场所、民警职工和戒毒人员、安全生产等相关法律问题,公职律师全过程参与,有效保障合法权益。普法宣传助力。公职律师工作室联合驻所检察办公室为民警和戒毒人员举办普法讲座,开展以案释法活动,营造了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法律服务舒心。公职律师工作室主动为有需要的民警职工提供法律咨询服务80余人次,积极做好民警职工涉及工伤、残疾等认定提供服务保障工作;针对部分戒毒人员在戒治期间遇到的婚姻、财产、子女抚养、债务等法律问题,先后提供法律服务120余人次;在戒毒人员面临涉法涉诉问题,主动介入为戒毒人员办理行政复议、诉讼等法律事务,让其合法权益得到保障。
“1”个反馈机制,为行政决策更加科学
建立意见反馈机制,公职律师工作室通过对党委重大决策、规章制度、合同签订、执法行为等进行事前法律审查,形成报告反馈给党委,让党委的决策更加科学、程序更加合法、效率更加高效。
通过构建“1+5+1”公职律师新机制,在全所形成学法、普法、执法、守法一体化和整体化的良好局面,为场所法治建设提质增效提供坚实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