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治实践
2025 04/22 10:59:54

漆树塆村“农康旅”:将生态资源 “点绿成金”

字体:

耕地稀缺、生态保护限制,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业州镇漆树垭村以前的发展可谓是步履维艰。全村483户村民中,脱贫户占比近四成,村民增收与改善宜居村貌成为乡村振兴治理中的难题。近年来,漆树垭村以党建为引领,探索“多元共治+农康旅融合”模式,实现从“生态约束”到“绿色崛起”的重大蜕变。

党建联动焕发治理活力

近年来,漆树垭村党支部以“五好”标准强化组织建设,“党支部+党小组+党员中心户”三级联动分片包联483户村民,村党支部在驻村工作队协助下,同步加强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积极培育后备干部,发展新党员5人,吸收入党积极分子6人,不断为党组织注入新鲜血液,同时坚持以制度管人、流程管事,打造出一支群众认可的高效服务团队。

“党和政府的帮扶,让我们一家人看到了希望。”脱贫户来昌荣感慨道。以前,他们一家三口长期在家中务农,儿子和女儿因文化水平有限而缺少就业途径,家庭收入低、生活质量差。

驻村工作队积极为其儿子和女儿多方联络就业单位,对接技术性岗位学习,帮助申请务工交通补贴。兄妹俩有了稳定工作,收入增加了,家庭生活也变好了。在女儿出嫁时,来昌荣特意邀请驻村第一书记杨孟菊以“娘家人”身份出席婚礼。

群众当家绘就宜居画卷

2022年,穿村而过的建巫公路改造升级完工,如今的漆树垭村,于望城台上,可观晨时日出云海、暮间朝霞落日;夏日可避暑纳凉,冬日能踏雪赏景,基础设施完备且便捷,尽显乡村魅力。

“初到村里时,全村的硬化道路一只手都能数得过来。”驻村第一书记杨孟菊回忆道。为扭转局面,村“两委”与工作队在申请政府扶持的同时以屋场会、小组会为载体,用乡音讲政策、以亲情谋发展,激发群众内生动力。

十二组村民为了改善组内的公共文化生活环境,主动申请建设文化广场,邀请村干部进组讲解政策争取支持,村民们自发捐款近12万元并结合奖补资金开工建设,村民义务投工近150个工时,建成了700平方米文化广场和100平方米议事厅,成为村民文化活动新阵地。

民凤新苑和瓦屋坪小区村民为改变村庄面貌和人居环境,自行筹集资金近10万元,进行公路硬化拓宽,增设花池、花台、绿化等设施,让村容焕然一新。

“农康旅”融合激活乡村振兴引擎

“留住能人、用好资源,村子才有未来!”村党支部书记邱军深知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为增加居民收入,防止返贫,村“两委”打出“政策+服务”组合拳,积极联络乡贤能人返乡创业,协助办理手续、租赁山林土地、调处化解矛盾纠纷,为法治化营商环境铺路架桥。

立足城郊区位优势,漆树垭村围绕绿色生态产业做文章,成功招商引资1.3亿多元。先后以康养产业为核心打造了云野仙居山舍、问溪花园农庄、半山姐姐、臼窝子农家乐等13个特色农庄、民宿。在观光农业上,漆树垭村围绕李子、葡萄、厚朴、贝母、油菜等产业,发展各类基地1500多亩,全村实现收入近500万元。

“我是漆树垭村人,返乡创业建了这个农庄。自2024年5月营业以来,前来吃饭、休闲、拍照的游客络绎不绝,营业额超过百万。”问溪农庄老板阿秋笑着说。

漆树垭村现在逐步形成以避暑、休闲、娱乐、康养为一体的“农康旅”综合发展模式,带动全村周边就业300余人,群众人均增收3.5万余元。

站在新起点,漆树垭村以“党建红”引领“生态绿”,激活“产业金”,书写了山区乡村振兴的生动篇章。未来,漆树垭村将推动民宿集群提质升级,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为打造宜居宜业治理有效的新农村注入澎湃动能。(郭晓亮 孙国林)

 

【本文刊载于《人民法治》杂志2025年4月上(总第199期) 八方讯栏目】


【责任编辑 -郭红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