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公安部“市县主战、派出所主防”的总体部署,辽宁省沈阳市公安局辽中分局以市公安局“三清”工作机制为指引,以“融冰行动”为载体,积极探索,创新推行一村一警务助理“三员融合”长效机制。全力打造老百姓身边的派出所,做实“派出所主防”,走出了一条新时代基层社会治理的新路子。
辽中区下辖17个乡镇(街道),是农业大区,地域广阔,行政村达186个。仅就公安机关而言,存在基层警力不足、处警效率不高、服务不对称等难题。辽中分局党组积极探索新思路,把“枫桥经验”注入“一村一警务助理”制度之中,将驻村警务助理打造成为“186个老百姓身边的派出所”,全天候地为群众服务。
2024年11月末,窦家与赵家的邻里纠纷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直到在满都户派出所民警赵磊、法庭敦素艳法官、镇司法宋美璇以及人民调解员老孟共同努力下,双方握手言和(李琪 摄)
警务助理作为本村人,熟悉村民情况,沟通顺畅,能及时掌握并处理村民事务,村民遇问题首选联系驻村警务助理。这激活了乡村治理的“末梢神经”,把警务阵地前移到村民的家门口,真正打通了乡村治理的“最后一步路”。
茨榆坨派出所“思彤小站”
警民携手绘就平安新画卷
为深入落实加强新时代公安派出所三年行动计划,提升辖区群众安全感、幸福感和满意度,2023年8月,沈阳市公安局辽中分局在茨榆坨街道大莲花村设立了辽中区首个以女民警名字命名的“老百姓家门口的派出所”——“思彤小站”,将多项贴近民生的警务工作延伸到群众身边,已代办户籍业务380余件。
“思彤小站”持续延伸服务触角,依托“一村一警务助理”制度,整合各方资源,组建了“晓峰义务消防救援队”和“融冰”服务队,绘就了一幅幅警民携手共建的平安画卷。
“晓峰义务消防救援队”是辽中区第一支以警务助理姓名命名的村级义务消防救援队。“思彤小站”警务室以“心口为窗、清风拂邻”为服务导向,考虑到大莲花村地理位置偏远,村内80余家木制品加工厂集中,一旦发生火灾专业消防队伍难以及时救援的情况,驻村民警刘思彤、前警务助理周晓峰提议组建了这个救援队。救援队由村书记、民警担任调度长,周晓峰为指挥长,6名队员由驻村警务助理和老党员、平安志愿者组成。救援设备由企业、村委会和周晓峰个人无偿捐赠。
2024年7月至8月,辽中汛情严重,救援队24小时待命,为企业排水抢险,保障了企业财产安全。同年10月30日,墓地草垛起火,救援队不到4分钟到达现场,在消防队赶到前扑灭了火灾,获得企业负责人的一致好评。自2024年8月成立以来,救援队累计开展救援50余次,直接扑灭或协助扑灭火灾4次,为企业及个人挽回损失近百万元。
“融冰”服务队则是“思彤小站”按照辽中分局党组“邻居”服务导向组建的。服务队秉持“串百家门、知百家事”理念,组织周边5个行政村的警务助理成立服务队,辽宁东佳律师事务所律师戴俊秋义务加盟提供法律援助。
服务队采取“一呼百应”模式,全天候排查化解辖区矛盾纠纷,借助多部门力量开展多元化解,做到“大事小事都不出村”。2024年12月,赵寇村村民因土地边界问题产生重大矛盾,服务队采取“死看死守、逐步化解”策略,刘思彤组织多方力量走访60余次,最终双方同意通过诉讼程序解决。2024年6月,辖区两家企业建筑材料丢失,服务队高频次巡逻防范,找回丢失材料,保障了厂房扩建顺利进行。
截至目前,“思彤小站”、“融冰”服务队累计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20余件次,帮助企业解决各类难题10余件次,为“枫桥经验”在辽中落地生根、“平安辽中”建设添砖加瓦。
2024年6月19日,辽中区政协委员们前往辽中公安分局刘二堡派出所,调研 “一村一警务助理” 工作。其间,委员们实地参观了蒲河满族村警务助理工作站(李岩 摄)
刘二堡派出所小岗位大能量
警务助理田甜调解纠纷显担当
在沈阳市辽中区刘二堡镇蒲河村,有这样一位平凡却又闪耀着光芒的人物——警务助理田甜。她以一颗热忱的心,坚守在基层岗位,用实际行动诠释着责任与担当,被村民誉为守护和谐的“贴心人”。
2024年秋天,本应是收获的季节,蒲河村村民马某却遭遇了一场沉重的打击。汛期突如其来的大水,将他寄予厚望的农田冲得面目全非。原本满心期待着丰硕收成的他,看着地里寥寥八百斤的粮食,仿佛看到了一家人未来生活的阴霾。心急如焚的马某立刻叫停机器,并拨通了保险公司理赔人员的电话。
理赔人员迅速赶到现场,然而,双方却在赔付标准上产生了巨大分歧。按照保险合同规定,打出一定数量粮食的赔付标准和绝收的赔付标准有着明确区分,理赔人员认为马某的情况不符合绝收的界定,不能按照绝收标准进行赔付。而马某觉得自己一年的辛勤劳作付诸东流,这点赔付根本无法弥补损失,双方各执一词,情绪也越发激动,一场冲突一触即发。
村民们深知这样下去矛盾只会进一步激化,于是马上给蒲河村警务助理田甜打电话。接到电话后,田甜没有丝毫犹豫,立刻放下手头的事情,匆匆赶往现场。
到达现场后,田甜首先做的就是安抚双方的情绪。她轻声细语,耐心劝导,让激动的马某和理赔人员逐渐冷静下来,避免了冲突的升级。随后,她仔细了解了事情的来龙去脉,在得知理赔人员因合同条款不认可马某的赔付诉求后,田甜开始与理赔人员进行耐心沟通。
“咱都知道,村民种地太不容易了,一年到头风里来雨里去,就指望着这点地生活。2024年这场大水,对马某家来说打击太大了,虽然打出了八百斤粮,但这点粮食跟绝收没啥两样,一家人往后的日子都不知道该咋过。”田甜的话语情真意切,每一句都说到了大家的心坎里。
在田甜的不懈努力下,理赔人员的态度逐渐有所缓和。她抓住时机,与双方一起重新审视合同条款,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分析探讨。经过几个小时耐心地调解与劝导,最终,马某与保险公司理赔人员达成了新的赔付协议。令人惊喜的是,新的赔付金额比合同上的标准还要多一些,这让马某深感欣慰。
刘二堡派出所所长李大维说:“警务助理就是土生土长的本村人,身处基层治理的前沿,是警民联系的纽带,在维护乡村和谐、促进社会稳定中起到关键作用。”田甜正是用自己的行动,践行着这份使命,在小小的岗位上,释放出大大的能量。
牛心坨派出所创新服务
打通便民“最后一公里”
在沈阳辽中区的西北部,辽河西岸之畔,坐落着牛心坨镇。这里地处三市交会处,南与鞍山市台安县接壤,西与锦州市黑山县为邻,总面积达113.8平方公里,下辖12个行政村与45个自然屯。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镇内南北跨度较大,最南与最北行政村的居民前往牛心坨镇派出所办理户籍等业务,开车往往需要20分钟以上。加之如今村里年轻人多外出至周边县市工作,留守老人与儿童成为村中常住群体,年轻人早出晚归,留守老人出行办理业务极为不便。
面对群众路途远、上班没时间办业务的难题,牛心坨派出所秉持警务前移、警力下沉的工作理念,借“365×24 公安业务不打烊”的契机,依托各村村部便民服务大厅与一村一警务助理,在偏远村村部设立“24 小时警务寄存服务柜”,将贴心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24 小时警务寄存服务柜”率先在牛心坨镇榆树底村便民服务大厅、三道房村村部试点运行。村民无需出村,就能随时申请户籍业务。通过刷脸开柜,村民可将申请材料存入柜内,次日清晨,警务助理便会取出材料送至派出所,由户籍民警及时办理。业务办结后,若群众不在家,警务助理会将证件材料放回寄存柜,通知群众按需刷脸领取;若群众在家,警务助理则会将材料送上门,甚至送到田间地头。这种送件上门的服务,不仅方便了群众,还让民警与群众“面对面、心贴心”,及时掌握群众诉求,了解村内治安状况,化解邻里矛盾,消除安全隐患,极大增进了警民感情,提升了群众对警务工作的满意度。
牛心坨镇三道房村姚女士,将准备好的材料放入“24 小时警务寄存柜”后离开。次日,村警务助理便将材料送至派出所户籍大厅,待户籍民警办理完毕,又送回柜内并通知姚女士。下班后的姚女士顺利取到办理好的户口页,激动地说:“没想到晚上七点还能办理业务,这寄存柜太方便了。我在超市工作,春节期间异常繁忙,没时间去办理户口,这次在家门口不用请假就把事办好了,真是太方便了。”
牛心坨镇榆树底村74岁的冯大爷,孩子在沈阳工作,自己腿脚不便,往返派出所需17分钟。得知村部设立“24小时警务寄存柜”后,他一早将补办户口本、身份证的材料存入柜中。几天后,警务助理便将办好的证件送上门。这种上门服务,彻底改变了以往办事效率低、群众多跑路的状况,搭建起警民之间的“连心桥”。牛心坨派出所正以实际行动诠释为民服务的初心,让便民之光温暖每一位群众。
2025年2月13日,牛心坨镇村民将需要办理户籍业务的材料存入便民服务柜中(李岩 摄)
满都户派出所以“三清”机制为核心
打造出乡村矛盾纠纷治理创新样板
在辽中乡村治理的版图上,辽中公安分局满都户派出所以“三清”机制为核心,为乡村治理注入新活力,打造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辽中新样板。
满都户派出所积极推动矛盾纠纷联调联处中心建设,构建“一站式”平台,成为矛盾纠纷的“终点站”。这个中心融入全镇综合治理格局,镇党委牵头成立组织领导体系,并出台《满都户镇“1+3+N”联动共建维稳创安活动的实施意见》,树立了联调联处中心的权威。“1+3+N”调解服务机制整合政府职能部门等多元力量,形成强大调解合力。2024年10月2日,满西村6人聚餐致一人死亡,情况危急。派出所迅速启动这个机制,成功促成双方和解,避免了矛盾激化。
为提高调解效率,满都户派出所还采用“网络+调解”模式,成为矛盾化解的“加速器”。为防止因当事人不能及时到场导致矛盾升级,派出所抓住黄金期,运用“1+1+1+N”模式,通过实时视频为不便到中心的群众调解。同时,在镇党委、政府支持下,构建领导班子坐班、快速响应等多个实用机制,让矛盾纠纷统一在中心处理,使大家能全身心投入经济建设。
老孟调解室则是矛盾纠纷的“解铃人”。调解室以经验丰富的人民调解员孟庆祝命名,他凭借对本地风土人情的了解和村民的信任,化解了众多纠纷。2024年9月,侯某因索要15年前欠款与张某发生冲突,侯某甚至扬言要烧房,孟庆祝耐心调解,双方达成一致。同年10月,王某错收刘某苞米引发赔偿纠纷,孟庆祝凭借经验迅速解决问题。
自成立以来,矛盾纠纷化解联调联处中心成果斐然,累计排查化解各类矛盾纠纷52件次,帮助村民解决难题60余件次。满都户派出所通过“三清”机制赋能乡村治理,以创新的调解机制和贴心的服务,为“枫桥经验”落地生根和“派出所主防”贡献了坚实力量,守护着乡村的和谐与安宁。
基层是社会矛盾相对集中的地方,既关乎着千家万户的“大平安”,又连着经济社会发展,更连着群众幸福指数。党的工作最坚实的力量支撑在基层,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最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也在基层。辽中区深耕“一村一警务助理制度”,创新推出满都户镇联调联处中心等基层社会治理新品牌,坚持预防在先、发现在早、处置在小,因地制宜形成一套管用机制,精准实施网格化管理,及时发现化解矛盾纠纷,学好用好新时代“枫桥经验”,着力实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辽中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
沈阳市公安局辽中分局的探索与实践,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分局领导班子成员的身体力行、深入调研,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基层的每一寸土地;各部门的创新研讨,恰似智慧的火花,照亮了便民服务的前行道路;分局从优待警为民警家属的专场招聘会等举措,宛如温暖的港湾,让民警们没有后顾之忧,能够安心远航。这一系列举措,不仅是一种责任担当,更是对初心的坚守。在未来的征程中,辽中公安分局必将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书写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崭新篇章,为中国式法治现代化作出积极贡献。(沈阳市公安局辽中分局政治处 李岩)
【本文刊载于《人民法治》杂志2025年4月上(总第199期) 法治实践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