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治实践
2025 04/08 15:20:02

新时代司法为民办案手记(系列)丨巧解货款10年“债”纠纷

字体:

“额头上有月牙”,人们常以此形容公正断案的包公。每每想到这个亲切的形容,一位精神矍铄、声音洪亮的老人形象便浮现在我的脑海中。

“我活了60多年,对断案人员印象最深刻的是皮肤像黑炭一样、额头上有月牙的包公……这辈子第一次打官司,没想到看到的居然都是小伙子、小姑娘!”签了调解协议后,韦大爷跟我们打趣道。在这次调解中,我们努力追寻那份公正,就如同韦大爷心中期待着遇到如包公般公正为民的解纷人。

第45页-2.PNG

2024年11月4日,法官谢一鸣正在进行肖像权案件的庭后调解(刘欣欣  摄)

10年了,韦大爷心里的石头终于落地了。我在心里也长舒了一口气,这近3000元的货款执行得太不容易了。

韦大爷是个体工商户经营者,与他的老伴共同经营一家卖水电装修材料的小店,生意不大,平常都靠街坊邻居、朋友帮衬着。靠着这家店,也算解决了基本生活问题,日子平平淡淡,直到遇到朱某。

事情还要从10年前说起,韦大爷的朋友带着朱某到自己的店里采买装修材料,朱某表明自己一次性要买近3000元的装修材料。虽然这笔生意不小,但是由于熟人介绍,碍于情面,韦大爷当下并没有让朱某在供货单上先签字再取货,想着做生意讲究诚信,大家又都是熟人,应该也不至于拖欠,谁承想这一拖就是10年。

这中间,由于货款迟迟未付,韦大爷主动联系朱某,却迟迟没有回应,于是,和老伴儿找到朱某的住址,亲自上门催要货款,却无功而返,不得已选择采取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我到现在还记得韦大爷当初来法院时那局促不安的样子,或许是因为生平第一次来法院打官司吧?

起诉需要递交立案材料,但韦大爷拿不出朱某任何欠钱的证据,只有一张朱某的名片。在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后,我们第一时间联系了朱某,没想到朱某并不承认买过电线,还声称自己不认识韦大爷,说自己委托了律师,一定要走法律程序。面对这一情况,拿不出任何证据的韦大爷心急如焚,连老伴也开始埋怨他当初的疏忽。庭审环节,韦大爷的陈述详细且合乎逻辑,我们逐渐作出了双方存在买卖合同关系的判断。然而,判决需要证据支撑,案件陷入了僵局,能否让双方庭外调解,成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于是,在庭审结束后,我们第一时间与朱某及其代理人进行了沟通。朱某坦言,其购买电线是用于承包的某学院食堂装修工作,介绍与韦大爷产生买卖合同关系的中间人正是其姑姑。由于忙着装修的事情,这才耽误了付款的时间。但是韦大爷没有拿到货款就直接将事情告知了自己的姑姑、朋友等,弄得满城风雨,自己一气之下便说这钱不付了。

原来是阴差阳错!找到症结后,我们积极与当事人电话联系,并邀约双方进行面谈。一方面表明我们对整个案件事实的判断,从情理、事理角度劝说朱某,韦大爷要货款属于情理之中,但是方式方法上可能有点偏差,老人家年龄大了,挣点辛苦钱不容易,要是有能力还就赶紧还上吧;另一方面也向韦大爷说明了情况,朱某毕竟是做生意的,当初要债闹得不光彩,对生意肯定是有些影响的,大家换位思考一下。韦大爷这时也感觉自己的催款方式可能不是很妥当,并表示愿意适当减少部分货款。

终于,长达10年的货款纠纷,在签字的那一刻尘埃落定,双方约定一个月为期。韦大爷也长舒了一口气,这场“没有证据”的官司打得不容易。

案子圆满了结,双方的心结也随之解开,这才有了开头那一幕,我们也由衷地为韦大爷感到高兴。其实,很多群众都是第一次打官司,对法院既陌生又感到害怕,而把握公平正义的尺子就在人民法官的手上。如何让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我想,只有以“如我在诉”之心,真真切切地为人民群众服务,才能让司法的温度更加可感可触。(安徽省黄山市屯溪区人民法院 谢一鸣)


【本文刊载于《人民法治》杂志2025年4月上(总第199期) 学履职栏目】

【责任编辑 -王雪】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