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法官,谢谢你们。工伤款终于拿到了,解了我的燃眉之急。”荀女士边说边向我和助理鞠躬。望着荀女士离开的背影,我和助理相视一笑,连月来外出执行的疲惫瞬间一扫而空。
事情还得从申请执行人荀女士说起。荀女士毕业后入职一家动物医院,从事动物医疗诊断的辅助工作。然而好景不长,荀女士在上班的途中发生了交通事故,手指粉碎性骨折。出院后,荀女士迫不及待地赶回单位上班,但等待荀女士的却是晴天霹雳,以前熟悉的动物医院早已不在,映入眼帘的则是一家陌生的饭馆。她一打听才知道,这家公司在荀女士出事没多久就解散了。
无奈之下,荀女士向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求公司支付工伤款。法院支持了荀女士的诉讼请求,判决公司支付工伤款等共计8万元。由于公司未按期履行,荀女士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经过线上调查,这家公司名下没有银行存款、房产、车辆等可供执行的财产。随即,我们赶赴公司的经营场所展开现场调查,在公司的注册地、实际经营地等场所均未发现有可供执行的财产线索。
案子办到这里,摆在我面前的是继续调查,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还是屈于办案压力,堆砌“终本”材料,草草结案?如何选择,这考验着一名执行法官能否“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
十年工作经验地积累,是让我更加用好“法律之剑”兑现公平正义,绝不是让自己变成玩弄文字游戏的“讼棍”。查,继续调查。执行工作,就是查人找物。但归根到底,执行法官得想办法找到人、找到负责的人,做通当事人的工作。
2024年7月,法官刘赛(左二)到北京市朝阳区新新家园物业跟进案件执行情况(北京市海淀法院执行局 供图)
通过调阅公司几百页的工商登记材料,我找到了股东们的联系方式,也掌握了公司股东未实际出资到位的情况。更令人欣喜的是,我发现大股东也是公司的法定代表人刘经理,他曾经书面承诺,要对公司没有解决的矛盾纠纷兜底,尤其是荀女士的债务。这让我看到了一线转机。
当我几经周折联系上刘经理时,他不但不认账,还有些蛮横地说:“你告诉姓荀的,去告我呗。就是告赢了,也得等申请执行了再说。”
我琢磨着刘经理的话,心想:“是的,他是懂法的。但是,以目前这件案子的状况,我没办法对他个人名下的财产采取强制措施。该怎么办呢?”笔录上荀女士歪歪扭扭写的名字映入眼帘,我脑海中再次浮现第一次见到她的情景,她举着手对我说:“我的手,废了……”对于已经没有生活来源的她,执行款是救命钱。刘经理耗得起,可荀女士却等不起,时间不等人。
只有做通刘经理的工作,让他主动把钱拿出来,才是案件唯一的转机,更是荀女士唯一的生机。然而在法律上,这似乎已超出了办案范畴,属于分外之事。
我知道刘经理是懂法的,没有强制力的约束与加持,我几次去找他,都无功而返。分外之事,分外艰难。可扪心自问,不难,要我们执行法官干什么!但执法办案不能只靠一腔热血,更要靠依法、依规。我强迫自己冷静下来去思考:公司解散得这么快,匆忙之间总会留下一些蛛丝马迹。最终,我调查发现公司股东们在荀女士出事以后就开始私下瓜分公司的办公设备。这种行为是恶意转移公司财产、逃避执行,而刘经理就参与其中。
刘经理是懂法的。两害相权取其轻,他选择了息事宁人。面对如山铁证,为了避免被采取强制措施,虽然不情愿,刘经理还是来到法院交齐了案款。数日的奔波,终于让荀女士尽早地拿到了属于她的“救命钱”。
执行工作是实现公平正义的“最后一公里”,但往往也是最难的“一公里”。在全力兑现胜诉当事人权益的路上,没有平坦的路,更没有白走的路,我们走过的每一步都算数。这“最后一公里”,是执行法官走到人民群众心坎的“一公里”,是人民群众对司法公正最热切期盼的“一公里”,更是党对人民群众作出庄严承诺的“一公里”。(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执行局 刘赛)
【本文刊载于《人民法治》杂志2025年3月下(总第198期) 履职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