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治实践
2025 04/08 14:36:04

专家法治观点——以党纪国法为法治中国保驾护航

字体:

1.jpg

2.jpg

南杰.jpg

中国法律史学会民族法律文化分会执行会长、江苏师范大学与青海师范大学双聘教授、江苏师范大学汉藏法律文化与法治战略研究中心主任 南杰·隆英强

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和“两高”工作报告内容全面、详实,深刻体现了国家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大国治理的重视。报告指出,在拥有14亿人口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紧密团结,共同尊重宪法法律权威,锐意进取,致力于在新时代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第一,加强信息网络空间法治建设。以构建清朗网络生态为核心目标,国家将统筹推进“法治+技术+共治”三位一体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建设。针对网络暴力、造谣引流、舆情敲诈等新型犯罪形态,将依托跨部门协同执法机制开展专项整治,严厉打击“网络水军”黑色产业链,并通过司法案例强化网络行为边界。同时,网络诚信体系将得到进一步完善,推动平台落实主体责任,构建“监测预警—应急处置—溯源追责”的全链条治理闭环,为数字安全筑牢法治屏障。

第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法治体系。通过创新“公益诉讼+专项监督”的生态法治模式,聚焦长江、黄河、珠江流域等关键区域,开展生态环境资源治理专项行动。针对水污染治理、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土保持等关键领域,建立“行政执法+检察监督+司法审判”的协同机制,严厉打击非法采砂、污染排放、生态破坏等违法行为。此外,以青藏高原为核心构建“中华水塔”司法保护高地,通过设立生态法庭、建立环境修复基金等举措,将法治力量深度融入山水林田湖草沙冰系统治理,以法律刚性守护“蓝天碧水净土”生态红线。

第三,全面准确贯彻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依法严惩故意杀人等严重暴力犯罪、危害社会秩序犯罪以及危害食品药品安全、电信网络诈骗、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等犯罪,重点铲除电信网络诈骗及跨境涉缅北电诈犯罪链条,切实增强群众安全感。同时,健全老年人、未成年人、妇女、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权益保障,特别是未成年人司法保护,建议将我国完全负刑事责任年龄调整为12周岁,并依法科学解决中小学校园侵权和欺凌案件,严惩侵害未成年人犯罪。

第四,依法从严惩治重点领域腐败犯罪。严禁地方高校、企事业单位组织人事部门现任领导干部以及退居二线或退休的厅处级干部违规干预新一届领导班子选人用人工作。严格执行民主推荐、无记名投票等选拔程序,规范会议组织及当场公开计票机制,确保选人用人工作的公正性和透明度。中央和省级纪检监察机关将强化重点领域专项巡视,破除“小圈子”、“地域团伙”等不良政治生态,重点查处党员领导干部违纪违法行为。同时,严格落实《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对基层单位在干部选拔任用中存在的职务犯罪问题依法从严查处,坚决维护选人用人制度的严肃性。

第五,加大对民族地区、边疆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深入推进新时代对口援藏、援疆、援青工作,健全完善少数民族干部人才与内地双向交流机制,有计划、按比例选派优秀少数民族干部到中央国家机关及经济发达地区挂职锻炼,持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基础。中央和地方各部门要协同发力,重点支持涉藏地区培养政治坚定、专业精湛、扎根基层的高层次汉藏双语复合型法治人才队伍。同时,建议在国家层面统筹推进涉藏地区法治科技创新,重点支持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双语法学人工智能辅助系统及本土化法律大语言模型,推动建设双语法律文书智能生成系统、庭审多语言实时转译系统等智慧司法平台,以科技赋能提升民族地区法治现代化水平。

第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构建系统完备的法治保障体系。全面推进民族宗教事务治理法治化,加快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促进法”立法进程,旗帜鲜明反对大民族主义和狭隘地方保护主义,切实维护各民族合法权益与社会长治久安。要充分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法律文化精髓,深刻把握“大一统”国家观、“民为邦本”执政观、“德法共治”治理观的当代价值,推动全社会协同参与传统法律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通过法治方式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融入社会治理全过程,为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坚实法治保障。

在新征程上,警钟长鸣,坚决防范司法与教育领域勾连舞弊现象,深刻认识“一次不公裁判污染法治水源”的严重危害。唯有坚守“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根本准则,以法治尊严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方能汇聚起民族复兴伟业的磅礴力量。


【本文刊载于《人民法治》杂志2025年3月下(总第198期) 特别报道栏目】


【责任编辑 -郭红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