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治实践
2025 04/07 13:32:36

以高质效检察建议强化检察责任担当

字体:

当前,检察建议已经成为检察机关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责、保障法律统一正确实施的重要方式。新征程上,基层检察机关及其检察人员必须严格遵循《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新时代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的意见》精神,着力提升检察建议工作质效,确保在协同推进法治建设各环节改革进程中充分体现检察责任担当。

优化思维理念

切实提升思想认识。深刻认识到检察建议在促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预防和减少违法犯罪、保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维护个人和组织合法权益、服务和保障民生等诸多领域发挥着无法替代的作用。坚决摒弃“检察办案是主责主业、检察建议则无关紧要”等片面、狭隘的认识,坚决消除畏难情绪,坚决克服抵触心理,兢兢业业、扎扎实实践行检察建议这一制度设计,多措并举、多管齐下,充分实现其制度预期,有力彰显其制度效应,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中央关于做好新时代检察工作的安排部署上来。

牢固树立新型理念。真正树牢“双赢、多赢、共赢”的工作理念,不断强化“天理、国法、人情”的有机统一,“法律效果、社会效果和政治效果”统筹兼顾等工作思路,切实把检察建议这一法定手段用足、用好、用实。立足于检察建议这一制度设计的基本价值取向,切实以善于从具体法律事实中准确把握法律关系为坚实基础,真正做到以事实为根据;切实以善于从具体法律条文中深刻领悟法治精神为关键前提,真正做到以法律为准绳;切实以善于在法、理、情的有机统一中维护合法权益为核心目标,努力在法律框架内寻求公平正义的“最大公约数”。

强化主动监督思维。强化精准监督意识,主动寻找隐藏在各类案件中的问题和隐患,善于在常规性办案工作中准确及时地发现检察建议线索,找准实施法律监督的切入点和突破口,通过制发高质量检察建议来实现高质量检察监督。例如,某基层检察院于2024年5月通过特定“法律监督模型”主动实施核查,发现了某3人因犯罪被判处刑罚、执行期满未逾5年仍担任企业法定代表人的违法情形,及时向有关行政主管部门依法制发检察建议,督促其加强市场主体准入监管,有效维护了市场秩序。强化类案监督意识,善于对个案检察建议进行归纳梳理、分析总结,有效挖掘类案中存在的检察监督线索,及时将个案监督转化为类案监督,善于在个案办理中准确及时地发现具有区域性、普遍性的突出问题和隐患,通过办理一案,促进一类、一片、一域共性问题的有效解决,强力助推行业治理和系统治理。特别是要针对检察办案的规律和特点,以大数据赋能法律监督,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科技收集归纳类案信息,分析检察建议的特点和规律,实现个案监督和类案监督融合推进、一体发力。例如,2024年某基层检察院在履职中发现,民间借贷纠纷案件中利息税存在征缴不及时、损害国家利益的情形,随即向税务机关制发类案检察建议,督促税务机关依法追征利息税近120万元。以此案为契机,此检察院与区法院、区税务局建立利息税征缴协作机制,为切实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强化了机制保障。

加强能力建设

有效兼顾苦练“内功”与借助“外脑”。检察人员的专业水平直接决定了检察建议的质量,也直接关乎检察建议的刚性权威。紧跟法律法规修改变化,充分借助检委会、检察官联席会议、部门会议等多种形式,全面及时学习和熟练掌握检察建议的最新规定和要求,及时补充、完善和更新相关检察业务知识以及生态环保、金融财税、食品药品、国土资源、网络安全等相关领域的专业知识,为制发高质量检察建议奠定坚实的业务基础和丰厚的知识储备,确保准确规范使用各类检察建议,严格区分检察建议与检察意见书、纠正违法通知书等各类法律文书之间的功能定位、使用范围、适用情形,切勿替代使用和混淆使用,以此强化检察建议的准确性和权威性。积极邀请和聘任专家学者或专门技术人员,组织专题学习培训和座谈研讨,认真听取并合理吸纳其对重大疑难复杂敏感案件或专业性较强案件的真知灼见,通过知识讲授、经验交流、论证说理和答疑解惑等方式,来推动检察人员熟练掌握检察建议工作的新思路、新方法、新技巧,借助“外脑”提升检察人员的综合素养,有效避免“内行说外行话”、“外行监督内行”等不良现象,以此强化检察建议的规范性。

有效兼顾检察建议的力度和被建议单位的可承受度。依法用足调查核实权,主动到被建议单位,通过走访、座谈、咨询等多种事前沟通形式,全面收集证据,科学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特点和规律,找准问题症结,厘清矛盾根源,明确制发对象,精准提出建议。做好释法说理,格外注意检察建议文书的行文措辞,确保所提建议事项契合被建议单位实际,使之具备整改的必要性和整改的可能性,有效赢得被建议单位的充分信任,从而强化检察建议的规范性。突出建议重点,直击关键问题,始终秉持实事求是原则,紧密结合被建议单位的问题实质,坚持一案一分析、一案一建议,切勿“胡子眉毛一把抓”,确保检察建议在内容上于法有据、翔实具体、说理充分,在形式上层次分明、结构合理、逻辑严谨,以此强化检察建议的精准性。例如,2023年11月某基层人民检察院调查发现,某企业因产品存在瑕疵被某行政机关实施较大数额罚款,致使企业运营举步维艰;同时发现,此罚款数额不符合法律规定且行政处罚存在程序违法情形。这个检察院随即制发检察建议,督促行政机关以《责令整改通知书》替代行政处罚,从而既规范了行政执法行为,又使企业摆脱了困境。

健全工作机制

严格规范制发流程。立足上级检察机关业务应用系统,不断完善,将审核、决定、报备等事项作为必经流程的工作机制,若检察建议未报批、未送审、未报备,则文书不能录入案卷,更不能进入下一个办案环节,以此倒逼检察人员必须依规依法开展工作。提高公开宣告送达适用率,对社会影响大、群众关注度高、典型性强的检察建议进行公开宣告送达,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民监督员等社会各界进行现场见证,通过专门化、公开化、规范化的宣告送达方式,进一步提升检察建议的仪式感和公信力。

积极争取党政支持。认真按照最高人民检察院有关工作要求,有效推动将检察建议纳入地方党委绩效考核、平安建设考核和法治政府建设考核,推动党政机关出台检察建议工作规范性文件,为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治理贡献检察力量。对于涉及突出典型问题的检察建议,应当一并抄送同级党委、人大常委会、政府、纪检监察机关或被建议单位的上级主管部门以及行业组织,以进一步扩大检察建议的支持度和话语权。例如,某基层人民检察院自2024年以来多次主动向区委、区人大常委会汇报检察建议工作,进而推动区委依法治区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检察建议工作的实施意见》,同时将社会治理类检察建议落实情况纳入平安建设考核体系,确保检察建议发挥应有价值。

注重跟踪回访落实。认真做好检察建议制发的“后半篇文章”,务必明确检察建议绝非一发了之,必须始终保持与被建议单位的良性互动,特别是对于涉及事项社会影响大、群众关注度高、制发情形具有典型性的检察建议,必须了解整改工作进度,确保常抓不懈,共同推动检察建议落实落地。可以采取以案释法、业务培训、普法教育等多种方式帮助被建议单位树牢问题意识,优化执法理念,找准整改关键节点,从根本上提升整改质效。对于制发的检察建议,必须定期进行逐案排查,对规定期限内暂未回复落实的,加强跟踪回访,督促整改落实,提高回复率、采纳率和落实效果;对于超过整改期限不整改或者整改不到位、应付性整改行为,经沟通后仍不有效落实的,检察机关可将情况通报被建议单位的上级机关、行政主管部门或行业自律组织;也可以与纪检监察机关建立协作配合机制,对于无故不接受、不落实检察建议,且情节严重的,建议移送纪委监委机关,作出相应处理。(甘肃省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冯之东)


【本文刊载于《人民法治》杂志2025年3月上(总第197期) 学习栏目】


【责任编辑 -郭红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