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终南山秋韵(视觉中国 供图)
秦岭,是我国地理和气候的南北分界线,是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和生物基因库,也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涵养地,具有重要的地理、气候和生态作用,为中华文化根脉所系,是中华文化主干所在。
良法之治,山河为基。保护秦岭生态环境是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的“国之大者”。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时指出“秦岭和合南北、泽被天下,是我国的中央水塔,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强调“当好秦岭卫士,守护好我国中央水塔和中华民族祖脉”,叮嘱我们“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爱护生命一样爱护生态环境”。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批示,是我们做好秦岭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工作的海航灯塔,饱含着深厚的政治关怀,也对我们提出了严肃的政治要求,为新时代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擘画了壮美蓝图,指明了前进方向。
回首来路,耕耘不辍。近年来,秦岭区域各级人民法院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法治自觉、审判自觉,不断加强、改进和创新审判工作。聚焦秦岭区域高质量发展战略实施谋篇布局,准确把握整体性和内在规律,扎实推进山水相济整体保护,突出因地制宜的系统治理,强化多元共治的全面协同。持续完善专业审判机构,努力推动“三审合一”实质化运行,依法协同推进集中管辖不断优化,在法治轨道上为全面推进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提供服务保障。
躬行践履始玉成,行而不辍终致远。行程注定壮阔,使命更加艰巨。秦岭生态环境司法保护不是一时一日之事,而是千秋万世之责。人民法院将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全面践行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密切结合区域实际和保护特点,落实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完善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机制,扎实用好预防性、恢复性司法保护措施,守正创新,统筹协同,守护好中华民族祖脉,确保一江碧水永续向北流,为美丽中国建设作出新的更大贡 献!(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庭长 吴兆祥)
【本文刊载于《人民法治》杂志2025年3月上 (总第197期) 卷首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