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4月初,贵州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徐麟到安顺市调研旅游产业发展时强调,奋力把黄果树打造成世界级旅游景区,为贵州建设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提供坚实支撑。2024年2月21日,徐麟书记主持召开专题会听取安顺市推进一流旅游城市建设和黄果树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情况汇报时强调,要进一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旅游业发展的重要指示精神,聚焦资源、客源、服务三大要素,乘势而上大抓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持续巩固旅游强劲增长态势,推动贵州旅游优势更优更强,确保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在新的一年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黄果树景区是贵州文旅的响亮名片,具有强大的品牌号召力和辐射带动能力。2023年,黄果树景区接待游客首次突破500万人(次),安顺市全域旅游人(次)、旅游总收入、游客人均花费分别恢复到2019年的104.9%、110.3%、105.1%,带动避暑房产销售超3000套,同比增长44%。2024年“五一”节日期间,黄果树旅游区接待游客45万余人(次),同比增长35.6%;实现旅游收入2.28亿元,同比增长5.6%。旅游的持续发展离不开法治护航。近年来,安顺市两级法院聚焦三个方面,依托镇宁自治县人民法院黄果树环境保护法庭(黄果树旅游审判庭)主阵地,充分发挥比较优势和地方特色,强化能动履职,推动“依法兴旅”、“依法治旅”,护航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建设。
2024年7月下旬,市委政法委、市人民法院、黄果树旅游区管委会等部门在黄果树召开专题会议并出台《政法护航旅游市场秩序工作专题会议纪要》,明确具体工作措施。8月,市委政法委印发《安顺市政法机关护航一流旅游城市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健全完善部门协作联动长效机制。8月27日,安顺市中级人民法院出台《为建设一流旅游城市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为全市两级法院全力以赴为推动安顺市建设一流旅游城市、黄果树建设世界级旅游景区工作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明晰了方向、规范了指引。镇宁自治县人民法院结合实践围绕《意见》进一步能动履职,紧盯生态环境保护、旅游纠纷化解等工作重点方面,站位强、立长远、谋划早、部署实、措施细、服务优,全方位服务保障黄果树景区景观提升,全力推动旅游业大提质。
高效化解旅游纠纷
建立一体化特色化司法服务新格局
文化和旅游部印发的《国内旅游提升计划(2023—2025年)》提出,要坚持依法治旅,推动建立健全旅游巡回法庭等制度机制,多元化解旅游投诉纠纷。建立健全高效化解旅游纠纷的工作机制,既是旅游法治建设的重要方面,又直接关系当地旅游业态和旅游品牌的发展。
一是着力打造“特色法庭”。镇宁自治县人民法院于2016年4月28日在全省率先设立黄果树旅游审判法庭,立足地方实际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司法服务;2020年设立黄果树环境保护法庭,进一步提高涉旅纠纷处理集中度和专业化程度;2023年与黄果树旅游区管委会在黄果树大瀑布景区挂牌成立“旅游区法官工作室”,并与旅游区管理公司建立涉旅纠纷快速解决机制。2023年4月,以创建新时代“枫桥式”人民法庭为契机,打造“三色”法庭,其中“金色”即护航全域旅游,由院长牵头、组建专班推动、法庭主抓。2024年8月,根据市中院出台的《意见》,组织领导再强化,工作措施再细化。
二是着力打造“假日法庭”和“共享法庭”。为确保司法触角和解纷力量向景区一线延伸,在旅游高峰期,在景区设立“调、立、审绿色通道”,开展涉旅普法宣传活动,快速介入、快速解决、线上解纷、联动化解,从源头上高效化解各类涉旅矛盾纠纷。自2016年黄果树旅游审判法庭设立以来,黄果树景区涉旅纠纷100%实现源头化解,无一纠纷进入诉讼程序。通过打造“特色法庭、假日法庭、线上法庭”一体化特色化司法服务格局,优化解纷资源配置,推动解纷力量前置,高效化解涉旅矛盾纠纷,让旅游者、旅游经营者、旅游辅助服务者切实感受到公平正义就在身边。
加强生态环境司法保护
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中展现新作为
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生物资源,是黄果树景区持续发展的前提,也是深刻践行“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理念的有效路径。黄果树环境保护法庭是贵州省成立的34个环境保护法庭之一,依托环境法庭的特殊机制,不断加强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力度。
一是整合资源加强专业化建设。环境保护法庭实行环境资源类刑事、民事、行政案件“三审合一”集中管辖,通过整合审判力量,集中管辖涉非法捕捞、放火、失火、滥伐林木、破坏古遗址等违法犯罪行为。截至2024年12月,黄果树环境保护法庭共受理环境资源案件111件,探索“依法惩处、责令修复、预防警示”协同推进的生态环境司法路径。通过巡回审判强化普法宣传,2023年,镇宁自治县人民法院在“茶马古道”公开巡回审理“盗墓贼”案件,并以此为契机,推动设立“茶马古道—贵州关索岭古道古文化遗址司法保护基地”,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是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持续探索“府院协作”、“院院协作”,汇聚修复共治合力。镇宁自治县人民法院先后与镇宁自治县生态环境局、镇宁自治县人民检察院联合制发《生态环境损害赔偿非诉讼与诉讼程序工作衔接机制办法(试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与检察公益诉讼工作衔接机制办法(试行)》等,推动形成“地域管理、行政执法、刑事打击、检察监督、司法审判”多元化共治大格局,探索原地修复、异地补植复绿、替代修复等新型环境侵权责任承担方式;联合镇宁自治县生态环境局、林业局、农业局等部门在景区、乡村、园区、矿山、水厂等地共同开展法治宣传,建立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基地,共筑绿水青山蓝天净土生态安全保护屏障。
主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
助力探索多元共治、文旅融合新路径
《“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提出,要打造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为黄果树景区深化文旅融合,推动旅游体验“由浅入深”,提高当地群众在文旅发展中的获得感、幸福感提供了基础,而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使每个社会细胞都健康活跃,是本土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繁荣发展的前提。充分发挥好司法在基层社会治理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是以“无讼村”创建为主抓手,以点带面推动基层社会治理持续优化。依托按照安顺法院“无讼村”创建工作“五制度一规划”要求,引导村民订立新村规民约,助推提升基层“自治效能”。截至2023年年底,镇宁自治县成功创建无讼乡1个、无讼村5个,无讼村实现零诉讼、零信访、零命案。
二是推动基层司法深度融入“一中心一张网十联户”基层社会治理机制和“党小组+网格员 +十联户”铁三角治理模式,依托“村级平安专干”改革,构建“1+3+N+X”统筹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即党组书记、院长作为“1”联系指导黄果树环境保护法庭,分管院领导、与法庭结对的院机关庭室长、法庭庭长作为“3”具体联系服务法庭辖区的3个乡镇,法庭干警及院机关结对法庭的干警组成“N”分别与辖区各村平安专干“X”具体负责,形成“一乡一法官、多村一助理”的矛盾纠纷化解网格。
三是加强对传统村寨的司法保护,在黄果树旅游区石头寨等5个传统村落挂牌设立“传统村落司法保护基地”,助力探索多元共治、文旅融合新路径。(贵州省社会科学院 贾梦嫣 安顺市镇宁县人民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 韦伟)
【本文刊载于《人民法治》杂志2025年2月下 (总第196期) 法治实践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