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治实践
2025 03/18 14:46:15

基层人民法院智慧执行的实践探索——以H省L市人民法院近年来智慧执行的实践为例

字体:

人民法院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基层人民法院智慧执行是实现人民法院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因此,研究和探索基层人民法院智慧执行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实证考察:近年来H省L市人民法院执行工作的现状分析

(一)执行案件特点

从下表分析得知,近年来H省L市人民法院执行案件呈现4个特点:第一,首次执行案件呈上升态势。2023年受理的首执案件较2022年上升4.5%。第二,恢复执行案件呈上升态势。2023年恢复执行案件较2022年上升2.8%。第三,审查类案件呈增长态势。2023年审查类案件较2022年增长11.2%。第四,保全类案件呈增长态势。2023年保全类案件较2022年增长44.3%。

《人民法治》 2025年2月上-55.jpg

(二)实践探索

近年来,H省L市人民法院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坚持“一性三化”执行工作方针和执行质效并重理念,围绕“五权”保障,即保障当事人执行流程信息知情权、财产查控情况知情权、案件终本知情权、执行期限知情权和执行过程参与权,持续深化执行权运行机制改革,推进执行工作体系和执行工作能力现代化。

稳步推进执行改革。树立“大执行”理念,深化“繁简分流、分段集约、规范高效、责任到人”的执行改革,以“一次有效执行”为原则和抓手,常态化开展“春雷行动”、“夏季雷霆”、“秋季风暴”、“冬季破冰”等“豫剑执行”集中执行活动,持续对被执行人发起“攻击”。不定期常态化开展是以法庭为中心的执行“小会战”;首创上线运行“执行110”,向社会公开24小时执行热线,探索查人找物新模式;推进“立审执一体化”工作模式。建立民事案件由审判法官先行督促履行的机制,协调审判管理部门,强化对案件自动履行率的考核;加强指挥中心实体化运行,推动执行指挥中心成为财产查控中心、执行事务中心、执行管理中心、信息化服务中心。

优化“保全+执行”工作衔接程序。实现案件办理过程的标准化、模式化。以智慧法院建设带动智慧执行。提档升级“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执行事务中心、智慧档案管理中心,优化窗口服务,让人民群众“走进一个厅,事务全办清”。大数据、云柜系统、互联网法庭等信息技术效能充分释放,河南诉讼服务网、人民法院在线服务平台使用更高效、更便捷,网上立案、网上缴费,12368诉服在线解答,为民服务“掌上办”成为新
常态。

拓展对失信被执行人联合信用惩戒的范围和深度。全方位、多层次采取反规避执行举措,推动建立失信被执行人信用监督、威慑和惩戒法律制度,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形成多部门、多行业、多领域、多手段联合信用惩戒工作新常态,最大限度限制失信被执行人生存和活动空间。

(三)运行效果

2023年,H省L市人民法院共受理各类执行案件6985件,同比上升34.6%;执结6650件,同比上升21.75%,结案率达95.2%,收结案均位居三门峡基层法院首位。执行到位3.34亿元,执行工作核心指标位居全省基层法院第一位。

二、直击问题:基层人民法院智慧执行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是执行流程管理软件功能滞后。对被采取强制措施的人员、财产还不能做到一键提取,生成报表,一直采取团队报送、指挥中心手工列表、台账管理等落后办法,造成被拘留人“纸面拘留”数量多,查控财产统计不到位、漏洞多等问题。二是执行信息化水平不高。“智慧执行”App使用率不高。部分执行干警未能按照要求将执行过程中的照片、视频及时上传至“智慧执行”办案系统,影响当事人的知情权。三是智慧执行发展受限。执行案件数量呈逐年递增态势,不断增长的办案任务与有限司法资源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案多人少的矛盾突出。同时,受理案件的增加导致信访案件的增加,执行法官还需将大量的精力用于信访化解工作,客观上造成执法不均衡,智慧执行发展受限。

三、完善之道:基层人民法院智慧执行的优化路径

(一)深化执行权运行机制改革

不断优化分段集约化执行机制,建立“流程分段、人员分类、权责清晰、节点监管、事务集约、配合顺畅”的执行事务分段集约工作机制,制定完善终本、终结案件办理流程,建立终本终结专员、团队长、局长、院长四级监管制度,重点核查终本、终结案件办理过程中节点办理是否规范、实地调查是否充分、强制措施是否到位、财产处置是否及时等问题,要求执行过程留痕、文书制作规范、结案程序完善,避免执行程序空转,细化专员职责,严把案件质量关。终本管理专员、执行局长依照《终本、终结案件办理细则》进行最终审核,及时督促查缺补漏。指挥中心加强对财产处置进度、案款发放时长、终本质量等指标的考核,严把案件办理质量。构建执行员、警员、网格员“三员联动”工作机制,促进基层社会治理职能与司法职能良性互动,切实促进执行质效新提升。

(二)推进执行智能化建设

推进执行办案平台建设,大力推行文档电子化和电子卷宗即时生成,实现系统对执行信息资源的智能化读取、识别,推动法律文书自动生成、关键节点自动回填,为执行干警提供智力支持与辅助性、事务性工作支持。全面应用电子送达,提升送达效率,深化网络司法拍卖工作,对特色标的、大额标的、批量标的进行集中宣传,扩大网拍辐射面和参与度。依托智能执行分析系统,实现对被执行人履行能力的精准画像,有效提升生效法律文书履行率。

(三)突出执行工作的强制性

依法规范使用查封、扣押、冻结、纳入失信名单、限制消费、限制出境、搜查、罚款、拘传和拘留等强制执行措施。精准开展打击拒执犯罪工作,发挥强制惩戒措施的震慑作用。开展反规避执行专项整治活动,选择重点案件,采取内外联动、上下联动等手段查明事实,依法以变更追加被执行人、采取强制措施等方式予以惩戒,适时发布打击规避执行行为典型案例,不断强化执行工作的威慑力。强化善意文明执行理念,灵活采取执行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对企业生产经营的影响。

(四)推进执行公开化

综合应用智慧执行App、电子送达平台等多种方式,向当事人和律师告知执行流程节点信息。对需要到现场采取搜查、查封、清场和腾退房屋等执行措施,主动邀请案件当事人、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一同参与见证执行办案。(河南省灵宝市人民法院 张振华 侯敏)

 

参考文献

[1]王晓红、李思宇:《“微+”智慧执行实现“三员”联动  东海法院构建良性互动机制提升执行质效》,载《江苏法治报》2023年9月4日,第1版。

[2]周瑞平、彭婧:《三核驱动,凤阳闯出涉执信访化解新路子》,载《人民法院报》2023年5月24日,第5版。

[3]魏哲哲:《人民法院全力推进信息化与执行业务深度融合——智慧执行,更好守护群众合法权益》,载《人民日报》2023年8月31日,第4版。

 

【本文刊载于《人民法治》杂志2025年2月上 (总第195期)  法治实践栏目】

 

【责任编辑 -郭红伟】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