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行署(森林)公安局十八站公安分局以以深化能力作风建设“工作落实年”活动为牵引,始终坚持人民至上,奋力书写驿站平安答卷。
坚持打防并举
提升平安建设水平
平安,是人民群众最大的心愿……
年初以来,十八站分局始终坚定“小分局也有大作为、小分局也大有可为”的信念,在对标对表中取势定向、奋发突围。分局党委靠前指挥,成功侦破“99.6.26”故意杀人命案积案和“1997.9.15”出租车司机宋某宝被杀案”两起命案积案。
“衡量一地治安好坏,不仅要看破案,还要看防范”。分局党委书记、局长金宏斌说道。
年初以来,分局强化重点区域、重点部位等场所的巡防巡控力度。严格枪支弹药、易制爆物品、管制刀具、散装汽油等管理和大型活动监管,切实筑牢平安防线。
由于林区,春季防火显得尤为重要。各相关警种全面排查整治火灾隐患,加强对易燃易爆单位等重点单位和场所的安全检查。同时,以外来人口为突破口,建立公共安全管理长效机制。加强道路安全隐患排查治理,健全重点运输企业、车辆、道路常态监管机制,严查超速超员、酒驾醉驾、涉牌涉证等交通违法行为。
紧扣规范执法
绘就法治建设蓝图
法者,治之端也。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深化执法规范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离不开整体谋划”。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宋俊峰说。
为此,十八站分局结合公安工作实际,采取贴近实战“讲”,培训内容“订制化”;集思广益“研”,培训思路“延展化”;深入一线“查”,培训理念“规范化”这三项措施,紧盯执法关键环节,坚持问题导向,环环相扣,压差推进。
有了基本遵循、前进方向,执法规范化建设才能踏石留印,稳步前行。下步工作中,分局把执法大练兵纳入执法监督范围,进行执法质量动态考评管理。并依托执法监督管理体系,探索建立执法全流程、全要素监督管理模式。只有这样,平安法治建设才能更上一层楼。
社区警务改革
助力基层治理创新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必须夯实基层基础。积极推进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与多角度社区服务体系相融合,建立‘警格+网格+N’联勤协作模式”。分局党委委员、副局长张永超说道。
人员配齐配强,是推动“警格+网格+N”深度融合的第一步……
警民携手联动共织,跃进派出所将社区的14个网格与派出所的19个警格无缝对接,每个网格配备1名网格员,每个警格配备1名民警,确保了工作衔接无缝隙。
同时,建立健全““警格+网格+N””工作机制,将全辖区划分为警务网格,逐人划定“责任田”,明确警务网格管理任务,将全辖区网格对应到每名社区民警的“警格”中,做到网中有格、格中有警、任务到岗、责任到人。提升辖区百姓安全感。
在“一室两队”改革中,社区民警坚持化解调处“法为上、理为先、情为本、和为贵”的工作思路,实现民警工作更顺畅、办事群众更满意的良好效果。
筑牢坚强堡垒
增强凝聚力战斗力
队伍建设,是根本,更是保障。
在深化“三新四化五型”公安机关创建活动中,分局举行 “青春心向党 逐梦新驿站”庆五四系列活动。同时,以“小灶班”法律知识学习为静态基础,以培训活动为动态渠道,建立了“由静向动”的思维模式构建练兵新机制,并荣获全区公安机关教育训练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一枝一叶总关情,点滴之处显关怀。在“3.8”妇女节期间对全国爱警母亲、因公负伤民警家属、驻外民警家属和全局女民警辅警进行了专项慰问。为外地民警解决就餐、住宿问题,警官餐厅、警官公寓相继投入使用。暖警惠警的涓涓细流滋润到每一名民警辅警的心田,让警营变成“温暖的家”。
提升服务质效
打造最优营商环境
“很快就把证办好了,整个流程连10分钟都用不上”。在分局综合办证服务大厅,王先生办完业务后体会最深的不止是便捷,还有舒适度。
分局扎实推进省厅、地局优化营商环境、便民利企措施,持续开展“百万警进千万家”,解决企业和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提升服务林区经济发展建设和保障民生环境水平。尤其是“失物寻主”服务新模式,积极打通“急于找寻失物的失主”与“等待招领的失物”之间的“绿色通道”,广受群众好评。
分局深入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6+N”活动,延伸公安服务触角,持续推进“N”个便民举措,在办证、落户、车辆上牌、年审等方面,服务更优质、更便捷,全面提高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达到“创优促能”目的。
群众利益无小事,处处留心皆民生。辖区群众关心的安全话题,一直是驿站公安心心念念的课题。群众有了安全感,才会有幸福感。十八站分局始终把人民利益放在最高位置,聚焦主责主业和人民群众“急难愁盼”,履行平安使命,脚步从未停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