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察官王丹(右二)正在学校面向学生进行未成年人网络保护知识宣传(徐静 摄)
网络已经成为未成年人生活和学习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都说现在的未成年人是“网络原住民”。这些“网络原住民”经由手机、平板或电脑无缝接入互联网,然后自由自在地遨游在由网络游戏、网络直播、网络音视频、网络社交等构成的网络世界里。但是,光明存在的地方也会伴随着黑暗,互联网在给未成年人带来丰富多彩的娱乐的同时,给这些还没有建立正确价值观的孩子们带来了不可小觑的冲击。
一次,我带着孩子在小区里玩,看到有几个小朋友在围观另一个小朋友吃糖,只见这个小朋友把一种像眼珠子一样的球形糖果塞进嘴巴,轻轻咬上一口即刻爆出红色汁液,汁液顺着嘴角流了出来,引得围观的小朋友们哈哈大笑,有的甚至还咂摸几下嘴,差点流出口水来。回到家后四岁的孩子就缠着让我也给他买,我就上网搜了一下,才知道这个东西叫“爆汁眼球糖”。出于职业敏感性,我继续使用儿童糖果、儿童零食、儿童节礼物、儿童休闲网红小零食等关键词在各大网购平台搜索,结果越搜索越让人吃惊:网购平台上充斥着大量的以“整蛊”、“恶搞”为名的少儿不宜的食品,热乎乎的“便便糖”、血淋淋的“肢体糖”、血丝满布的“眼球糖”、带有猪槽的“猪饲料”、喷出一口老血的“吐血口香糖”、水蜜桃味的“pp糖”、鼻屎味的水果糖等,并使用违反公序良俗的宣传用语,如宣传“pp糖”时说“孩子爱吃,妈妈放心,丰富孩子的味蕾”,宣传“便便糖”时说“趁热吃,别客气”,宣传零食大礼包时说“专为青春期母猪研发的母猪养颜配合饲料”,等等。
未成年人具有极强的好奇心,喜欢模仿,喜欢猎奇,同时缺乏足够的辨识力,网购平台面向未成年人无底线营销低俗恶搞、不雅包装的食品,严重侵害了不特定多数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这事儿,我们未检办必须管!
利用大数据赋能检察办案,借助第三方公司开展数据筛查并固定证据。通过调查,我和同事找到了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教育部、公安部联合印发的《关于开展面向未成年人无底线营销食品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通知要求全面治理校园及周边、网络平台等面向未成年人无底线营销色情低俗食品现象,保护未成年人的身心健康。基于北京铁路运输检察院互联网公益诉讼的管辖职能,我和同事登录各大网购平台进行线索初查,发现数据量太大,人工检索费时费力,还可能影响数据的准确性。为了提高办案效率和线索的精准性,检察院委托第三方公司进行海量数据筛查并进行证据固定,查明有三家网购平台上存在大量面向未成年人无底线营销食品的现象。
厘清行政职责,以行政公益诉讼立案。我和同事根据《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关于开展面向未成年人无底线营销食品专项治理工作的通知》等法律法规、通知类文件及权限清单等规定,查明上述涉案的三家公司所在地的市场监督管理局负有监管职责,应依法要求平台经营者采取措施制止平台内的违法行为,于是我和同事依法对涉案的三家行政机关怠于履职的行为以行政公益诉讼立案。
灵活运用磋商意见书和检察建议的方式督促履职。我和同事根据各电商平台的违法程度和违规商品数量,灵活运用磋商意见书和检察建议的方式督促行政机关履职。例如,基于某平台内售卖“肢体糖”这一严重违反公序良俗的行为,我们依法向此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制发检察建议;基于其他平台内经营者相对较轻的违法行为,与此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开展诉前磋商,督促履职。
督促整改并持续跟踪,确保治理效果。经制发诉前检察建议和磋商程序,三区的市场监督管理局积极核查违规线索,督促平台履行主体责任开展全网排查,共督促平台下架处理违规商品100余件,并约谈指导平台公司整改优化平台现有规则和策略,建立长效机制,确保维护未成年人合法权益。后来我和同事持续开展跟踪监督,不定期检索平台内是否存在继续面向未成年人无底线营销食品的行为,发现30余条线索均及时移送行政机关督促整改,持续净化网络营销环境。
在这个案子中,我通过敏锐捕捉网络领域涉未成年人新问题,运用大数据赋能检察办案,灵活运用不同的监督方式,督促行政机关建立常态化监管治理机制,此案件也因此获评“2022年北京市未成年人检察工作典型案例”,同时被《新京报》、《中国消费者报》等媒体宣传报道。
未成年人健康成长关乎家庭幸福,关乎国家和民族未来,要心怀“国之大者”,做好未成年人检察工作。作为未检办干警,我们要以法之名,高质效办理每一起涉未案件,深耕网络检察,守护“网络原住民”的清朗家园。(北京铁路运输检察院第一检察部 王丹)
(本文刊载于《人民法治》杂志2025年1月下 履职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