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治实践
2025 02/20 15:39:42

秦岭沿线法院共商祖脉保护大计丨成都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徐翔在第二届秦岭生态环境司法保护工作会议上的发言

字体:

徐翔微信图片_20250122160857_副本.jpg

2021年2月,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成都铁路运输第二法院内设四川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法庭,并于2021年5月1日起集中管辖大熊猫国家公园四川片区所涉7市(州)、20县(市、区)应由基层人民法院管辖的环境资源刑事、民事、行政和相关恢复性司法执行案件。2023年11月,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成都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内设成都环境资源法庭,并于2024年5月1日起集中管辖四川省范围内应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的环境资源刑事、民事、行政及公益诉讼案件。

案件受理情况

四川大熊猫国家公园生态法庭自成立之日至今共受理环境资源案件311件,成都环境资源法庭自成立之日至今共受理环境资源案件 204 件。

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四川雅安荥经龙苍沟镇航拍全景_副本.jpg

大熊猫国家公园南入口四川雅安荥经龙苍沟镇航拍全景(视觉中国  供图)

创新举措和亮点

坚持专业化建设,不断提高司法保护能力。一是加强队伍建设。强化“外联自送”队伍培训,持续提升队伍专业水平,最高人民法院环境资源审判庭庭长吴兆祥到成都环境资源法庭指导环境资源法庭队伍建设工作。二是打造专家智库。聘任孙佑海、秦天宝教授等30名国内知名专家加入环境资源审判专家智库,为专业化审判团队增势蓄力。三是健全配套机制。制定环境司法改革配套文件和专门化审判规程10余个,从制度层面促进环境资源审判“三审合一”职能、人员、理念的实质融合。

坚持精品化审判,充分彰显司法保护权威。一是严厉打击各类环境资源犯罪。依法严厉打击破坏国家公园建设、危害生物多样性等犯罪行为。生态法庭审理的国家公园内首例破坏自然保护地案,被评为全国法院2022年度环境资源审判十大典型案例;审理的首例判决购买经核证的林业碳汇案件,被最高检评为服务保障碳达峰碳中和典型案例。成都环境资源法庭审理的王某某等危害珍贵、濒危野生动物案提名“新时代推动法治进程十大案件”。二是妥善审理环境资源民事案件。对受理的一起因养殖场排污引发的侵权纠纷,发出全国首份诉中生态环境侵权禁止令;主动对接当地党委政府,协调化解涉稳、涉众系列案件,64件涉综合防洪除涝减灾等气候变化适应类案件得到圆满解决;审理的大邑县规划和自然资源局诉某矿业公司生态破坏责任纠纷案,被评为全国法院2023年度环境资源审判十大典型案例。三是稳妥处理环境资源行政争议。坚持监督行政执法与化解行政争议并重,依法妥善审理“小水电”清退补偿和经济林退出补偿相关行政案件60余件,有力推动国家公园高质量建设。

坚持示范化创新,切实扩大司法保护成效。一是延伸“司法+基地”环境法治阵地。建立“生态文明法治教育实践基地”,构筑跨区域、功能化生态法治实践平台,被评为四川省优秀法治宣传教育基地;与兄弟法院共建巡回审判点,构建科学合理的环境司法与修复治理协同发展的基地网络。二是创新“司法+恢复”生态修复方式。研发“熊猫司法碳普惠”App,首创缓刑考验期低碳行为制度,探索“低碳行为令+绿色矫正”修复新方式,深化恢复性司法公众参与度。三是打造“司法+专家”专门审判模式。探索引入专家辅助人出庭制度,在四川省首创生态技术调查官制度,通过召开案例研讨会、法理论证会等形式,健全争议法律问题专家研讨制度,借智借力促专业审判提升。

坚持一体化联动,积极拓展司法保护格局。一是加强内部司法协作。主动参与“天府粮仓”、“纽扣法庭”等重点工作中。与川陕甘三省所涉24县(市区)法院建立司法协作机制,联合发布行为指引,形成司法保护整体合力。二是构建多方联动机制。创办集中管辖工作专刊、定期形成集中管辖工作专报,及时将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向地方党政机关和地方法院通报,共同解决当地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三是深化理论实践融合。承办最高人民法院与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等联合举办的“环境法治与绿色发展”国际研讨会,与四川省法学会、四川大学、武汉大学、西南财经大学等联合开展环境法学学术研讨、调研、论坛等15次。在天府中央法务区设立全国首个气候变化司法应对研究中心,围绕开展应对气候变化领域的政策法律研究和实践探索、组织开展跨学科研究。

坚持防范化治理,有效延伸司法保护强链。一是紧盯预防功效。秉持“事前预防、事后修复”理念,在案件审理中打好“诉中风险提示 +判后司法建议”组合拳,及时消除环境风险隐患,有效堵塞生态环境治理漏洞。二是深耕源头解纷。打造国家公园内首个“森林法官工作站”、“共享法庭”,成立全国首个跨区域林长制法官工作站,深化国家公园环境资源领域“一站式”解纷。三是做实全景宣传。搭建“线上+线下”环境资源宣传网格,打造“熊猫法庭”自然司法教育品牌,结合环境资源案件“巡回审判”全覆盖,把握各类重要节点,多维度多频次创新开展生态环境普法宣传,先后连续两年与中央电视台、最高人民法院新闻局联合推出“中国法庭”、“华西雨屏”全媒体直播宣传,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好评。


(本文刊载于《人民法治》杂志2025年1月下 授权发布栏目)

【责任编辑 -张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