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治人物
2024 11/07 15:06:17

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公安局十八站分局宣传干事陈玉国:专情镜头 躬耕笔尖

字体:

他致力于构建“大宣传”格局,汇聚整合“报、网、微、视”网上网下多种阵地,联动推出系列宣传报道,取得了较好的正面宣传效果;他对内挖潜,找准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的契合点,以镜为窗、以笔为枪,撰写两千余篇宣传文章、拍摄上万张图片、创作多部优秀新闻作品;他对外借力,积极发挥媒体协作叠加效应,全力争取在高等级媒体录用上求突破。他就是新时代公安新闻宣传人——黑龙江省大兴安岭地区行署(森林)公安局十八站分局政工监督室四级文职辅警陈玉国。

图片6.png

陈玉国,男,汉族,1974年6月出生,大专文化,2016年4月28日加入中国共产党,2013年4月7日到十八站分局政工监督室工作,现任政工监督室四级文职辅警,从事分局新闻宣传工作。因工作出色,2016年被黑龙江省公安厅授予全省公安优秀政治工作者;2017年被省厅政治部、黑龙江省警察协会授予征文诗歌二等奖;2018年荣获公安部征文比赛三等奖;2019年荣获第六届中国警察网优秀通讯员;2020年荣获省厅新闻宣传总队优秀诗歌作品奖;2021年荣获中国警察网第八届“传播力个人”荣誉称号;2024年被黑龙江省委政法委员会通报表扬。至今,已获得地区公安局表彰14次。

注重实践强“脚力” 扎根基层注入“源头活水”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新闻宣传工作者,只有不断锤炼脚力,练就一双“铁脚板”,踏遍基层所队室,阅尽民警辅警的冷暖和辛酸。只有这样,写出的作品才能站位高,丰厚、立体、多棱......

寒风挡不住探寻的脚步,冰冷阻不了追求的热情。“一头汗、两腿泥”,采访才能抓到“活鱼”,文字才会有“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接地气”的生动与鲜活......

“若要讲好警察故事,就要走进一线深入挖掘,还要贴近群众所思所想,用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宣传出来。如果每天都坐在办公室电脑前冥思苦想,不会有好的宣传作品出现,也写不出有血有肉的人和事。”这是他多年来总结出的经验。

新闻线索是宣传的基础,实地采访是写出高质量稿件的关键。为更好地挖掘警营新闻宣传线索,写好通讯报道稿件,他围绕驿站公安中心工作、队伍建设攻坚、便民惠民服务、感人警民故事、先进人物事迹等主题,他经常早出晚归、深入一线,通过实地调查、紧密联系一线民警辅警,挖掘具有报道价值的新闻素材。

他坚持闻警而动,随警作战,随警遇见的点点滴滴,赶紧翻开本子,故事的脉络已跳上笔端;同事们讲起的处警经历,侧耳倾听,用心记录肺腑瞬间,让每个故事都能精彩呈现。长短镜头、荧荧屏幕、纸笔飞舞、跳跃键盘,战友们在打击犯罪、维护稳定、保障发展等方面做出的成绩被深刻记录。

多年来,他没有休过假,每天他都是第一个到达单位。始终保持夏季6:00、冬季7:10达到单位。在每天正常上班前,他会把内宣、外宣稿子多次修改后进行投送。这些年来,他永远都是最后关闭办公室灯光的那一个。

 纸笔担当、为警发声;聚焦一线、随警作战。他用镜头捕捉紧张战斗,用光影讲述温情感人,用文字书写前沿阵地,真正做到了让驿站公安队伍的良好形象在社会面不断扩大。  

“在路上,才能有底气;到基层,才能找到好课堂;在现场,才能查实情、动真情。”他说道。

图片7.png

学用结合长“眼力” 拓展视野练就“火眼金睛”

新闻要“跑”,还要会“看”。

多年来,他每天坚持阅读人民公安报和国家级新闻媒体的稿件。如有好的作品,他都会裁剪下来,装订成册,这也是他这些年来养成的工作习惯......

多年来,在采访工作中,他学会察言观色、人情练达、能言善辩、思维敏捷。与先进典型聊天时,他能走进民警的精神世界,“看”并感知他们的心路历程,从思想、心底产生共鸣,才能“看到”他们的闪光点、可贵品质,从而就会“手里有粱、心里不慌”,为写作打好基础。

他严格遵守新闻报道纪律,在新闻宣传写作中,他始终坚持新闻的真实性与准确性,紧盯驿站公安特色亮点、胸怀高质量发展大局、着眼公安中心工作,找准宣传切入点和着力点。及时捕捉、采集、整理、报送新闻宣传稿件,确保驿站公安宣传工作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

他还分析传统媒体、新媒体宣传的不同点,及时调整宣传计划,确保各项重点工作得到快速、准确的报道。他负责的对外宣传工作亮点纷呈,在讲好驿站公安新故事、展示驿站公安新形象中的发挥了重要作用。

公安工作历来是媒体关注和炒作的重点,这块阵地是没有硝烟的战场。要想赢得战场上的胜利,就必须掌握宣传的主动权。因而,他能够用前瞻性的视角在平凡的工作中发现闪光点,从而提高人民群众对驿站公安工作的认知度。

提笔落字绘警色,耕耘方寸扬警威。这些年来,他已为全局民警辅警共撰写事迹通讯材料30余人次,多名民警辅警受到上级公安机关表彰奖励,产生良好的社会效果。

他常常说,作为一名新闻宣传工作者,接触过所有警种和公安工作的方方面面,因为更了解每个警种的艰辛和不易,所以说比其他人更熟知驿站公安这支队伍。

以学增智练“脑力” 勤思善悟做到“有的放矢”

公安新闻宣传工作没有终点。岗位虽小,责任重大。千丝万缕、理不清、干不完的繁琐碎事,缺之不可......

待在这个岗位上,必须耐下性子,在日复一日中积累沉淀。”许多的琐碎“小事”、太多的临时任务、各种突发的情况,他总能从容应对,为新闻宣传工作顺利开展提供保障,是领导和同事眼中当之无愧的“百事通”。

作为一名优秀的新闻宣传员,一定要有丰富的知识和开阔的眼光及时准确的反馈各种工作信息。无论是在大练兵中还是在平时的工作中,他都坚持学理论、看方案、研业务,努力掌握各种新闻宣传知识点,从而不断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他深知时效是新闻的生命,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立即动笔,多采多写,一稿多投,在大量写作实践中不断提高稿件质量;他紧扣新时代普法宣传活动,推出一批有深度、专题化的报道,充分提升舆论宣传在驿站警营内外的影响力、动员力、渗透力。

在分局举行“普法宣传、趣味运动会、徒步登山、青年民警论坛演讲和红蓝对抗”等活动,这些活动他都曾参与策划。他力求与领导思路产生共鸣,合拍共振,用智慧和勤思提升全局新闻宣传工作效能。

时代需要“一枝独秀”,但更需要“百花齐放”。各所队室的通讯员如遇写作上的困难,他都会亲力亲为、事必躬亲的去帮助、去辅导。分局要开展综合性活动,他会找几个基层通讯员同时撰写活动稿件,之后找亮点、再点评、后复盘。这样,即拓宽了民警写作思路,也提升写作水平,还有力推动“大宣传”工作格局走深走实。

在信息化时代,新闻宣传工作者是“传话筒”“广播喇叭”,工作不仅要对内,也要对外......

他总说:“宣传工作是公安工作的第二警力”,只有真正做实宣传工作,打通公安宣传工作到达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才能够真正深入群众,真正提升群众对公安工作的认同感。

聚焦中心练”笔力” 夯实内功方能“妙笔生花”

“蚕黄灯下坐住冷板凳,持续烧脑笔尖不倒”,便是对他最真实的形象写真。

警营从不缺乏好的故事,缺的是挖掘故事、讲好故事的人......从清晨到日暮,从初春到萧冬。然而,他深深懂得,要想提高作品质量,较强的文字能力与反复修改的耐心都是必不可少的......

修改是练笔力的重要方法,好的作品更是打磨出来的。每一份文稿都是从标题制作、主体结构、谋篇布局、遣词造句、标点符号等方面进行反复推敲、考量,经过数十次的修改完善,最后才能对内、对外发布。

时间是最客观的尺度,丈量着前行的步履,标志着奋斗的艰辛,沉淀着精神的价值。他积极加强与新闻记者沟通,学习借鉴挖掘典型人物的不平凡,先后推出荣获地直机关优秀党员的李赫,荣获地直机关优秀党务工作者的邵馨逸,荣获全区政法系统先进个人的姜涛、马丽娟,两次荣获二等功的副局长丁立洲以及荣获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史永权的部分事迹等优秀通讯稿件。

多年来,他在政工信息报送工作中主动担当,积极作为,其投稿量和刊发量均位列全区第一,《关于基层公安新闻宣传工作的实践与思考》《浅析加强新时代公安基层党建工作的实践与思考》《关于加强基层公安表彰奖励工作的专题调研》《关于做好公安政治工作的思考与实践》等多篇文章被省厅政治部主页和省厅队建处主页采用,受到省厅队建处以及地局领导的表扬肯定。 

守护安宁“警”相随,普法宣传“零距离”。在分局开展普法宣传时,由他撰写的《解“暑气”接“地气”“普法夜市”让普法宣传“玩”出“新花样”》《用历史的厚度,书写新时代普法宣传“新篇章”》等稿件相继被平安龙江建设公众号、中国警察网、中国长安网、人民周刊网以及人民法治网等省级、国家级媒体刊发。

自从地局开展新闻宣传量化考核以来,分局连续四年被地局授予全区外宣先进单位,每年的宣传量化考核成绩都是名列前茅。这些年来,他在国家级媒体刊发的稿件就有近千篇,平均每天均有被省级以上媒体刊发的稿件。

胸中有大局,肩上有责任,笔下有分寸。如果把公安工作看作一部电影大片,屡获功勋的一线民警更像是台前的“英勇主角”,而新闻宣传工作者则是剧组中不可或缺的“幕后功臣”。他用坚守“板凳甘做十年冷,文字不写半句空”的信念扛起责任担当,就算多么繁杂辛苦、多么默默无闻,他总是凭借细心、热心、责任心,把工作的“琐事音符”谱奏成“优美乐章”。

【责任编辑 -李梦茹】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