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话铃声此起彼伏,寇弦虎一手握着听筒耐心解释,一手在翻开的笔记本上快速记录。办公桌上,堆叠的卷宗无声诉说着一天的繁忙。这位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人民法院执行局副局长,正用他“笨拙”却高效的方法——一本工作日志,在繁杂的执行事务中精准导航。
执行局副局长寇弦虎
经验交流会上,寇弦虎分享了他一直以来的工作习惯,他有一本日志本,每天早上到岗后,会把当天要办的事列出来——联系对象、调解对象、需要起草的文书、要回访的当事人,一条条写清楚,完成一项就打个勾,没完成的即便下班了,也会在单位把电话打完,把当天事项处理好,不会留到第二天。在电话沟通中也会将被执行人的财产线索、和申请人的沟通情况、每次执行行动的结果等简要记录下来,避免遗漏案件执行的进度,也能随时复盘执行中的问题。他总说:“这是一个笨方法,但用处真的很大。执行案件琐碎,有时候一天要处理好几件事,日志就像导航,能让我在繁杂中保持条理,也能比预期进度快。”上半年,靠着日志的规划,他共办理执行案件296件,在法定审限内执结201案,无超期情况,执行到位率达到了56%。在同事们眼中,他每天的电话几乎不停,每天下班以后也常见他加班的身影,周六、周日也经常见,但他始终是本不离手,不厌其烦地完成着记录的每一件事。
在“探视权”VS“抚养费”的亲情困局里,日志本成了缝合亲子裂痕的时光显微镜。小张因长期见不到孩子,向法院申请执行。同时,孩子的母亲小李因为二人离婚的隔阂,不让小张探望孩子,并向法院申请执行小张应给付孩子的抚养费。这两个案件当事人一致,只是执行诉求不一致,案件的特殊性让他立即在日志本上作了醒目的红色批注,提醒自己“情感重建需循序渐进”。他多次电话联系小李,向其说明探视权是法定权利,不应因大人的隔阂影响孩子的健康成长。并在每次通话后详细记录下时间、沟通要点、对方的情绪变化以及可能的突破口。经过一段时间的沟通,小李同意寇弦虎团队到其家中,让小张与孩子进行视频通话。当视频通话遇阻,小张无奈放弃时,寇弦虎没有气馁。他翻看日志上记录的多次沟通细节,再次梳理双方的核心诉求和心结,找到了“抚养费”与“探视权”相互捆绑这个关键死结。
寇弦虎再次做了双方的工作,释明,给付抚养费是为人父母的责任,探视孩子也是法定的权利,双方都不应该因自己的怨气给孩子设限,孩子的健康成长,父亲与母亲在他成长过程中的共同参与才可以促成。后来,双方约定在公园见面。“法官,你带孩子去找他妈妈吧,孩子太抗拒了,以后慢慢见多了再说吧。抚养费我先给半年的,我和孩子的感情慢慢培养,不能苦了孩子。”小张无奈说道。小张一次性支付小李孩子半年的抚养费并承诺后期按月给付,小李也给孩子做了相应的情绪疏导工作,孩子与小张也成功通上了视频,小李一并同意每个月固定时间由小张带孩子外出。促成视频通话后,他在日志上标注了后续回访的时间节点。他后续做了两次回访工作,孩子也挺开心的,没有开始那样见到爸爸的抵抗情绪,小李与小张之间也没有之前的“剑拔弩张”,相处平和了不少。
执行工作这么忙,你是怎么一直保持这份细致和负责的?他的回答,让人很敬佩也很安心。他说,每次看到日志上密密麻麻的“√”,就像看到了一个个解决的问题、平复的矛盾。执行离群众最近,我们多一分细心,群众就少一分委屈;多一分坚持,公平正义就多一分温度。这本日志,记的是工作,更是对执行工作的承诺。说完,他又翻开那本日志,提笔写下明天的待办事项。(吕纪春 王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