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菲赛,你来评评理!”近日,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伊宁市萨依布依街道“一站式”矛盾纠纷调处中心的大门刚开,15名农民工就涌了进来。半年多前,初出茅庐的新疆大学法学院毕业生娜菲赛·米尔艾合买提,面对此景还会面红耳赤、手足无措;而今,她已能沉稳自若,迅速梳理诉求、精准拟定方案,短短七日,便让首笔15万元工资落入农民工手中,余下的27万元也按计划有序发放。
短短半年多,娜菲赛独立或参与调解各类矛盾纠纷212件,成功率高达98.5%,实现了从初出茅庐的法学毕业生到独当一面的调解尖兵的华丽蜕变,将曾经“手足无措”的青涩炼成了“从容担当”的底气。
把“法”讲到心坎上
“法律条文不是挡箭牌,而是定盘星。”这是娜菲赛常挂在嘴边的话。她深知,调解工作并非无原则的和稀泥,而是在刚性法律的框架下,寻求最优的柔性解决方案,最终实现“案结事了人和”。在调解一起标的额高达4900万元的复杂商事纠纷时,面对物保与人保并存的专业法律难题及双方律师的专业交锋,这位“小丫头”展现出不俗的法律功底。她迅速厘清《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担保物权实现顺序、保证责任范围等关键点,精准分析案件焦点,提出可行方案。她的专业素养让双方律师的态度“从试探转为配合”,最终促成和解,为企业避免了冗长的诉讼程序和潜在的巨大经济损失。
在关乎民生疾苦的农民工欠薪纠纷中,法律更是她手中的利器。如在处理一起涉及15名农民工、拖欠工资总额达42万元的群体性欠薪纠纷时,包工头以“资金困难”推诿,农民工情绪激动,聚集讨薪风险极高。娜菲赛果断亮明法律底线,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明确指出拖欠工资的法律后果,同时积极引导双方协商制定切实可行的分期付款方案。最终,首期15万元工资在调解后一周内发放到位,剩余款项按计划履行,成功化解了一起可能引发群体性事件的重大隐患,维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和社会稳定。
娜菲赛深刻总结:调解不是无原则地抹平矛盾,而是在刚性法律的框架下,寻找最优的柔性解决方案,实现“案结事了人和”。
把“情”说到泪点上
调解之路,往往布满荆棘,直面的是情绪激昂、矛盾尖锐的当事人。娜菲赛却在实践中练就了一身“化干戈为玉帛”的本领,尤其擅长用真情打动人心。她常用的“背对背”调解法,将冲突双方暂时隔离,耐心倾听各自的心声,有效避免了情绪的直接碰撞与升级。例如,在处理一起家庭遗产纠纷时,她通过列举类似法院判决实例,引导当事人理性预判诉讼结果,促使他们主动协商解决。她还擅长“联动调解”,主动联合社区网格员、派出所民警、相关行业主管部门等力量,形成多元化解矛盾的合力。通过运用这些方法,娜菲赛成功高效地化解了12起疑难复杂、原本极可能进入漫长诉讼程序的案件,平均调解周期控制在7天以内,显著节约了当事人的时间成本和宝贵的司法资源。
把“理”送到源头上
娜菲赛不仅致力于化解当下矛盾,更注重源头预防。她坚持“调解+普法”的模式,在每一次调解过程中,都不忘向当事人普及相关法律知识,让法治观念深入人心。她还积极参与司法所组织的普法宣传活动,累计达12场次,覆盖群众600余人次,有效提升了群众和企业的法律意识。她的专业、高效与温暖,赢得了群众的高度认可,调解工作满意度持续保持在98%以上。
“热心、耐心、责任心”,这是娜菲赛总结的调解工作“三心”法宝。她坚信,调解的价值不仅在于解决一个个具体的案件,更在于让老百姓省心、让企业省力、让社会更加和谐。当有人问及为何选择这份天天与矛盾打交道的工作时,娜菲赛笑靥如花:“因为每一次握手言和,都是将‘枫桥经验’深深镌刻进家乡伊宁的脉搏。”
在平凡的岗位上,她以青春为笔,以智慧为墨,书写着为民解忧、为企业护航、为基层稳定贡献力量的壮丽篇章。(明思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