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治人物
2025 08/04 15:05:44

浙江平阳:“枪王”的无尽蓝绿

字体:

当第五声枪响的余韵还在空气中震颤,随着最后一颗子弹稳稳命中,张通习惯性地抬手抹了把额角的汗——这个动作里,还带着几分草原汉子的爽朗。

很少有人知道,这位去年年底在浙江省温州市公安系统的比武中新晋“瓯越狙击枪王”的故乡,远在千里之外的内蒙古通辽。

张通.jpg

“何惧吃苦”

三年前,张通告别了通辽草原上的风与沙,穿上警服来到平阳,如今已成长为特巡警大队的主射手之一。他的从警故事里,藏着梦想与坚持的力量,也激励着身边战友砥砺前行。

赛前训练中,张通曾遭遇成绩波动,但他未因暂时的起伏气馁,而是冷静复盘短板,针对性制定强化计划。狙击手的训练本就是系统与科学的结合——每个基础动作需经上千次重复,据枪姿势的背后,是毫米级的肌肉记忆打磨和极端环境下的稳定性锤炼。而张通对自己的要求更为严苛:盛夏酷暑,他身着数公斤装备,用哑铃模拟据枪动作强化臂力,别人练3组,他就练5组。从150米外的脱靶,到将误差控制在1厘米内,这份精准的背后,是日复一日的汗水浇灌。

1.JPG

“不怕吃苦的,跟我走,往前一步!” 大学入伍时,这句动员令让张通毅然迈出脚步。“既然选择当兵,何惧吃苦?” 当兵的那两年,不仅磨砺了他的体能,更让他读懂 “军人” 二字的重量。“只要肯吃苦,就一定会有收获”,他的射击功底便在那时筑牢。

1.1.jpg

谈及射击,张通的语气里既有匠人般的执着,亦有草原汉子特有的豪迈——那些与肉体博弈的日夜,腰背酸痛到几乎弯折,双眼却始终死死锁定目标,从未偏移。

从绿色军营到藏蓝警营,变的是制服颜色,不变的是那份刻在骨子里的坚韧。张通用坚持证明:每一次淬炼,都是向梦想更近一步。

“面罩之下”

夜晚,随着高速公路减速带“哐啷哐啷”的声音响起,张通的高速卡点检查工作便开始了。“你好,请熄火下车,配合检查。”对停靠车辆发出例行指令后,他便俯身围绕车辆展开细致排查。

高速公安检查卡点,是车辆入平前的最后一道安全防线——核查是否有人携带危险违禁物品等,每一条线索的排查,都关乎城市安全。面罩下的张通眉头微蹙、目光如炬,神情格外专注。

2.jpg

自2023年6月成为平阳县公安局特巡警大队突击队员以来,高速口设卡便是他的日常职责之一。

进出平阳的高速路口车流量大,小轿车、厢式货车、大型运输车往来穿梭,车流裹挟着奔波的气息,张通则在其间专注观察每一辆过往车辆。

转型特警前,张通曾在派出所历练。与军营 “直面风雨” 的豪迈不同,派出所的工作更多是 “家长里短” 的是非,他一度经历过角色转换的迷惘。但军旅生涯锻造的坚韧,让他很快适应了新岗位。

他至今记得一次调解经历:一对因债务纠纷剑拔弩张的父子,经他耐心沟通疏导,最终达成和解,约定赚钱逐步还债。“很多矛盾源于沟通不畅,我多听一点、多传一句,让纠纷化解在基层,心里就踏实多了。” 张通说。

这份工作的意义,往往藏在矛盾化解后的风平浪静里,在群众的正向反馈中悄然生长。

“很考手艺”

真实的突发情况,从不会像红蓝对抗演练那般按部就班,往往在毫无预警时,队员就要直面各种极端危险。这对一线突击队员的判断与处置能力提出了极高要求,用张通的话说,这活儿 “很考手艺”,到了现场,全是实打实的硬仗。

而这份 “真本事” 的锤炼,离不开师父的言传身教。正如张通所言,一名年轻警察的成长,始终绕不开带自己入行的师父。陈敦狮作为他特警生涯的第一位师父,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警务教官的责任与担当。

训练场上,师父总会亲身示范动作,将每个环节一步步分解讲透,还会依据学员不同的理解程度,逐点纠正细节。这种“示范-讲解-纠错” 的教学模式,不仅让张通扎实掌握了专业技能,更在他心中播下了传承的种子。

“说实话,刚开始当助教时特别煎熬。” 张通回忆,“明明对警械了如指掌,可一站到队伍前,手心就直冒汗。”为攻克这一难关,他每次训练前都对着镜子反复练习讲解动作,直到将每个战术要点都内化为肌肉记忆。

3.jpg

师父和战友也想了不少办法:从专业技能与战术战法层面精准打磨,先从小范围试讲起步,录制视频反复回看复盘;再针对单名队员开展五分钟基础动作专项讲解;战友们更会适时为他留出调整空间。

3.1.JPG

渐渐地,张通摸索出了自己的教学节奏。从最初的生疏拘谨到如今的从容熟练,如今站在讲台上的张通,已经能流畅地带领学员完成整套战术训练。今年,他更被聘为县局星级警务教官。

“一个人的成功不算成功,团队的成功才是真的成功。” 张通感慨道:“现在最踏实的事,就是把自己摔跟头换来的经验手把手教给战友,看着他们少走弯路,这就值了,就像当年我的师父们对我那样。”(舒斌斌)

【责任编辑 -龚山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