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法治人物
2025 07/28 11:21:50

以身作则的历史故事

字体:

“以身作则”的典故最早出现在春秋时代孔子弟子及再传弟子所著的《论语·子路》篇:“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意为:领导者自身作风正派,他的政策不用命令就能得以实行;如果他自身的作风不正派,那么他的政策即使用命令下达也没人执行。这个典故被后人概括提炼为成语“以身作则”。在中国历史上,有许多以身作则的故事。

春秋末期,季康子在鲁国执政时期,社会治安混乱,盗贼猖獗,季康子便向孔子请教剿灭盗贼的办法。孔子开门见山地说:“在鲁国,如果正卿(国相)大人您自己不贪财,就不会有人再去做盗贼了。”有一天,季康子又和孔子讨论如何为政,他问道:“我想杀掉那帮不义之徒,来扭转世风,您以为如何?”孔子连忙摇头制止,说:“治理国家,为何要杀人呢?如果您真心做善事,百姓就会跟着做好事。为政者的言行就像风,老百姓就像草,风往哪边吹,草就往哪边倒。”

同样,鲁哀公向孔子请教:“什么是‘为政’(治理国家)?”孔子回答:“‘政’就是‘正’,君主做得公正,全国的臣民百姓就顺从他的治理。君主有所作为,就是百姓学习的榜样;若君主不作为,百姓还能跟谁学呢?”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引用“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来评价“飞将军”李广。“其李将军之谓也?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虽然这位李将军老实巴交,是个不善言辞的乡巴佬,但他却是以身作则的道德模范。

遍览千年史册,以身作则的精神在中国历史上传承发展,其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春秋时代齐国上大夫(国相)晏婴就因以身作则的事迹令世人称颂。晏婴历任齐灵公、庄公、景公三朝上大夫,执政长达五十多年,史称“晏子”。他与春秋早期齐国名相管仲齐名。晏婴以其高超的治国才华著称于诸侯,他机敏过人,善于辞辩。对内直言进谏,教化国民;对外机智灵活,不辱使命,有力地捍卫了齐国的国际地位和利益。

第82页-30_副本.png

曹操用剑割断自己的头发表示抵罪(图片由AI技术生成)

齐景公看到国相晏婴出行用的是破车驽马,惊讶地问:“先生您俸禄很微薄吗?为什么乘坐如此破败不堪的车和这样羸弱的马?”晏婴回答:“仰仗君主的赏赐,我得以供养三族的衣食,还能周济国内的游士,使他们得以生存。国家给我的俸禄很多啊,我能够穿暖吃饱,还有车马可以享用,这样的待遇已让我心满意足了。”于是,景公就派出大夫梁丘据前去向晏婴赏赐“辂车乘马”(四匹膘肥体壮的良马及其所驾的豪华马车),没想到晏婴竟然婉言谢绝。景公再赏赐,还是被拒绝;景公前后赏赐多次,都被晏婴拒绝了。齐景公就非常恼怒,对晏婴嚷嚷道:“先生您不接受我所赏赐的车马,我也就不坐车了!”晏婴就向景公解释:“国君您让我领导全国各部门各地方的官吏,教导官吏养成节衣缩食的生活习惯,是为了先让齐国的百姓过上好日子。我最担心官吏因生活奢靡而不检点自己的行为。现在,国君您已经乘坐了四匹膘肥体壮的良马及其所驾的豪华马车,我再跟着您也乘坐这样的车马,百姓就会迷失方向,全国上下纷纷效仿,都会贪图享受奢华的衣服和食物而不检点自己行为,这样,我就没法管治他们了!”晏婴凭借这种严格要求自己“节衣缩食以率万民”的可贵品质,得以成为以身作则的典范。

春秋末期,晋昭公时,晋国公室衰微,赵鞅大权独揽。赵鞅,世称赵简子,又名志父、赵孟,是春秋末期晋国六卿之一、晋国贵族赵氏领主,“战国七雄”中赵国的奠基者。

赵简子率晋军发动进攻卫国的战役。开战之初,赵简子自己躲在盾牌后躲避敌人锋芒,导致晋军怨声载道,士气低落,出战不利。赵简子抱怨晋军士兵不能打仗。晋国行人(相当于现在的外交官)烛过就对赵简子说:“这可不是士兵不能打仗,而是君主您有不足之处——您没有以身作则。”赵简子大怒,拔出利剑就架到烛过的脖子上,要当场杀他。

烛过从容地说:“我们晋国的先君晋献公,在位五年吞并了19个国家,用的是这些士兵。晋惠公沉溺声色,招致秦国对我国的袭击,晋军仓皇出逃到远离国都七十里以外的地方,也用的是这些士兵。晋文公即位仅三年,击败楚军取得城濮大捷,夺取曹国,包围卫国,安定周室,威名远扬,成为天下霸主,同样也用的是这些士兵。所以,我刚才说您未能以身作则。”

赵简子恍然大悟,立即收起剑,向烛过谢罪。于是,赵简子立即走出了屏障和盾牌保护的指挥部,冲到前沿阵地,甚至冲到敌军的弓箭的射程以内。晋军只击鼓一次,全军将士就发起了总攻,争先恐后地冲锋在前,攻上敌国城头,晋军大获全胜。庆功宴上,赵简子重赏了烛过,感叹道:“获得敌军千乘战车,都比不上我听了烛过的一句话啊!”

东汉末期,曹操经常率领军队南征北战。有一次,军队要经过一片麦田,曹操传令:“士兵不要践踏麦苗,凡违犯者一律处斩!”骑兵都下马,拨开麦苗小心经过,对麦苗特别爱护。就在这时,曹操的坐骑突然受惊奔入麦田中,曹操就批示主簿(秘书长)研究自己骑马踩踏麦苗的罪责。主簿回答曹操说:“按照《春秋》‘法不加于尊’之义,即使尊贵者有罪,也不能处罚。”但曹操却说:“自己制定法令,自己却违反,怎么取信于军?即使我是全军统帅,也应受到相应处罚!”说罢,他拔剑割断自己的头发扔在地上,并传示三军:“丞相(曹操)践(踩踏)麦,本当斩首号令,今割发以代。”从此以后,凡是曹操的命令,都没有一个人敢违背。这一真实的历史被记录在裴松之注释的陈寿《三国志》所引用的《曹瞒传》中。可能因为深受罗贯中《三国演义》对曹操丑化描写的影响,许多学者和读者觉得这正是曹操“奸诈”的真实写照。其实,古人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应该特别珍爱,唯有犯有重罪者才会被施以“髡刑”——将头发全部或部分剃掉。在当时的历史环境下,曹操割发代首表明了他以身作则的勇气和决心,实属难得。正因为此,他才能成为一代枭雄,统一北方,成就伟业。‌

纵观历史,“以身作则”的故事不胜枚举,其精神一直被传承和弘扬,深远地影响着中华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历史专栏作家  王丹誉)


【本文刊载于《人民法治》杂志2025年7月下(总第206期) 法治史话栏目】

【责任编辑 -张元】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