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湖北省洪湖市汊河镇的田间地头、村舍庭院,常可见一位挎着包的身影穿梭其间。他时而在田埂边倾听农户争执,时而在调解室梳理卷宗,时而在信访现场安抚群众——他就是被群众称为“行走的和事佬”的肖庆俊,洪湖市汊河镇人民调解委员会主任,2023年荣膺“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的基层法治守护者。
扎根基层廿余载:用专业筑牢调解基石
1997年从中南政法学院法律专业毕业后,肖庆俊便将青春扎根在汊河镇的乡土间。作为科班出身的“法律明白人”,他把专业知识转化为调解智慧,28年间斩获“‘五五’普法先进个人”“洪湖市十佳干警”“优秀调解员”等16项荣誉。更值得称道的是,他像播撒种子般为全镇19个村社培育了60余名“本土调解员”,组建起覆盖全镇的“半小时调解圈”。数据记录着他的耕耘:累计调解矛盾纠纷1200余件,相当于平均每年化解50起纠纷,推动全镇矛盾纠纷发生率年均下降12%,绘就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的治理画卷。
雷霆化解群体纠纷:在“烫手山芋”中显担当
2025年5月的那场农民工讨薪事件,成为肖庆俊调解生涯的生动注脚。50名农民兄弟聚集在综治中心,有的攥着皱巴巴的工条,有的带着铺盖卷准备长期滞留。肖庆俊迅速启动“应急调解机制”,他随身携带的工作手册上,密密麻麻记录着3天内走访的17个证人证言,以及劳务公司财务流水的关键数据。当水产公司以“口头协议无证据”为由推诿时,他搬出《保障农民工工资支付条例》,结合类似案例释法说理;面对农民工的急躁情绪,他自费为滞留人员购买饮用水和面包,协调镇政府开放临时休息点。
这场持续7天的“拉锯战”中,肖庆俊运用“背对背调解+现场勘查+行业协会介入”模式:白天在公司仓库核查用工记录,夜晚在调解室组织三方谈判,深夜23点还在梳理工资核算清单。最终促成水产公司、劳务公司、工人代表签订《调解协议》,5.5万元工资款当场转账,滞留费用按责任比例分摊。当最后一名农民工在领款单上按下红手印时,一位农民工大哥激动地说:“肖主任,你比我们家乡人还亲!”
传帮带打造调解铁军:让“枫桥经验”在乡土扎根
“调解不是和稀泥,是要把情、理、法拧成一股绳。”这是肖庆俊的“三字诀”。他创建的“老肖调解课堂”已成全镇调解员的必修课,2024年4期培训中,他结合12起典型案例,手把手传授“倾听共情法”“证据固定法”“利益平衡法”等实战技巧。在他带教下,年轻调解员小龚成功化解一起持续3年的宅基地纠纷,村调解员老张总结出“纠纷不过夜、回访不过周”的工作法。如今,汊河镇的调解队伍中,既有熟悉乡规民约的“五老人员”,也有掌握法律知识的年轻村干部,形成“老中青传帮带”的良性生态。
行走的法治图腾:用初心丈量平安之路
翻开肖庆俊的工作日志,扉页上写着:“调解桌上无小事,每一个心结都连着万家灯火。”28年来,他的足迹遍布全镇39个村组,记录了32本调解笔记。在他主导下,汊河镇建立“网格排查—分级预警—多元化解—回访巩固”的闭环机制,将婚姻家庭、土地流转等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镇退休老干部评价他:“老肖就像一台精准的‘矛盾过滤器’,更是一面映照初心的‘法治明镜’。”
从青春年少到两鬓微霜,肖庆俊用脚步丈量着基层治理的深度,用真心焐热了群众心间的温度。在洪湖之滨的广袤乡野,他是行走的“调解字典”,更是新时代“枫桥经验”的鲜活注脚。当更多“肖庆俊式”的调解员活跃在基层一线,一幅“平安共建、法治共享”的和美乡村画卷正徐徐展开。(夏关云)
